永州迥龙塔 永州八大景区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永州迥龙塔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永州八大景区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1. 永州有哪些名胜古迹
  2. 永州八景分别在那里
  3. 湖南永州的资料

一、永州有哪些名胜古迹

舜帝陵位于湖南省宁远县城南三十公里处的九嶷山,是中华民族始祖“五帝”之一舜帝的陵庙。舜帝陵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分为两个自然院落,九个单体建筑,从外入内有玉带桥,仪门、神道、山门、干门、拜殿、正殿、寝殿、左右厢房、左右碑房和碑廊,三面宫墙环绕;气势恢宏,结构严谨,是我国始祖陵中最高最大的陵,被称为“华夏第一陵”。

勾蓝瑶是江永“四大民瑶”之一,将瑶寨围得固若金汤。三层防御工事,层层把守,镇守该村通往外界的各个隘口,加上在两山之间的要道上筑造由大块青石构成的寨墙,可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种类似古代关隘的城墙保护方式在一个少数民族村落出现,非常珍贵。兰溪勾蓝瑶寨古建筑群不仅体现了当地较为高超的民间工艺,也集中反映了当地的习俗,加之千余年的瑶寨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2011年,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培元桥、盘王庙、石鼓登亭、古民居等古迹,建有瑶族表演厅。

上甘棠村是**2006年年5月公布的第六批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距江永县城西南25公里,现有453户居民,除7户人家是建国后迁入该村的异姓外,其他都是周氏族人。周氏族人自宋代以前就开始定居上甘棠村,世代繁衍,延续至今。该村是湖南省目前为止发现的年代最为久远的千年古村落。村内至今仍保存着200多幢明清时代的古民居。此外,村庄里留下了大量的明清建筑,如明万历四十八年的文昌阁、明弘治六年的门楼、明嘉靖十年、清乾隆年的步瀛桥、**二年的石围墙等,还有一批明显带有宋代特征的古建筑。

萍洲书院始建于清乾隆四年(1739),由零陵人、江苏桃源(今泗阳)县令眭文焕父子创建。光绪十三年(1886),湘军名将王德榜、席宝田重建,周崇傅为山长。近年第三次重建。自创建至今历时274年之久,萍洲书院清代又称白萍洲书院、白萍书院,因建于萍洲之上而得名。“萍洲”因生长白苹而得名。柳宗元《得卢衡州书因以诗寄》诗:“非是白萍洲畔客,还将远意问潇湘。”所说“白萍洲”为永州实景,“潇湘”用湘妃典故,诗句全由演绎《楚辞·湘夫人》而成。

紫水河因舜帝南巡而得名,它是湘江上游一条重要的支流。紫水河全长72公里,落差1550米,坡降11%。紫水河风光旖旎,景色秀丽,碧水萦回,水清见底,犹如东安画山绣水中的一条柔软透明的绿色绸带,盘绕在青山绿树之间,构成一幅多姿多彩的优美画卷。紫水河不仅风光秀美,人文底蕴也十分深厚,有舜帝水下别宫、御马回头、马迹石、孝子潭、桑林寺、舜宫壁画、小兵书峡、绵羊过河、长寿泉、翼王点将台、筒车画廊、黄荆树王、吴公塔、孔明点将台、诸葛岭、汉营古迹、天池等一百多处名胜古迹,是漂流旅游的理想胜地。

永州柳宗元文化旅游区是一片纪念唐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家柳宗元的祭祀性建筑群。在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司马”后,谪居永州十年。也正是这十年,铸就了他一生的辉煌。柳宗元在永州期间写下的道德文章,泽被后人,因此,受到了历代世人的尊崇。他在人生坎坷曲折中奋斗不息,大量篇章名垂青史,至今仍为人耳熟能详,无愧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文化旅游区位于永州柳子街中段,以柳子庙为核心,主要包括柳子庙、柳子街、愚溪、西山、钴鉧潭西小丘一带。

浯溪,是祁阳对外宣传的形象,是最能代表祁阳的名胜古迹。浯溪碑林是全国最大的露天碑林。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湖南省十大文化遗产、百姓喜爱的“湖南百景”、湖南新“潇湘八景”。2009年2月1日,被国家批准为AAA**旅游景区。景区位于县城西南的湘江西岸,此地山水秀美,苍崖石壁连绵78米。浯溪景区是祁阳四大景区之一,主要包括浯溪碑林、文昌塔和中兴公园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湖南正南边陲的永州江华,这块山环水绕的乐土养育了热情、勇敢的瑶族人。那动人的山歌,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过个瑶家春节。人龙舞表演是当地过春节的重头戏,约摸十七八人,穿一色黄衣裤,腰扎红绸带子,成一列排好,龙头龙尾由两个小孩扮演,中间的人组成龙的身躯,有的人站立着,有的人就将脚搭在前面一人的肩上,将头搭在后面一人的肩上,这样就组成了一个“人龙”。各种动作耍起来,煞是好看。

谈文溪村隶属于湖南省永州市,地处新田县三井乡南部,是国家AA**旅游景区。全村耕地总面积178亩,拥有林地2855亩。2016年11月,谈文溪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公示名单。该村现存清代门楼一座,清代公祠一座,黑瓦青墙的明清建筑数栋,基本都保存完好,有青石板古官道穿村而过,古店铺清晰可见,明清数十块方石碑也散落村中各处。同其他古村落相比,谈文溪村的社会文化内涵更丰富,有关农耕文明的历史遗存更多,更具研究价值。

永州江永女书生态博物馆坐落于“女书**岛”美称的浦尾岛上,离江永县城15公里。四面潇水环绕,风景秀丽,民风淳朴,这里是著名女书自然传人高银仙、胡慈珠、唐宝珍的故居地,是女书流传的核心村落。女书园是2002年修建的,占地面积**0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采用的是仿明清式建筑风格。女书园是江永女书生态博物馆记录、储存女书文化的资料中心,主要通过实物、文字、图片、音像等形式,展示女书原件文献、作品、工艺、书法、学术成果与民俗风情,全面介绍厚重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人文魅力。

李家大院是**2013年5月公布的第七批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位于湖南省祁阳县潘市镇龙溪村距衡昆高速公路出口1500米,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李家大院始建于明弘治十一年(1498),历经80余年陆续营建至万历十年(1583)才全部建成,原来是由老屋院、吊竹院、上、下院和品字书屋组成,。现存的李家大院仅指上、下院和李氏宗祠。占地23792平方米,呈长方形,东西长,南北短。整个上下院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有游亭、巷道或阶檐相通。

秦岩溶洞位于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县城沱江镇东南38公里的白芒营镇秦岩村秦山(吴望山),相传为秦始皇开疆屯兵之遗址,是江华八景中颇有影响的胜景溶洞,属喀斯特地貌。秦岩千姿百态,胜景宜人。全长3.8公里,其中地下水路1000米,洞内约6.8万平方米,深洞蜿蜒曲折,悬壁高挂,石浆钟下乳,琳琅满目,全岩三个溶洞,即桃源洞,水晶洞,天仙洞,洞洞相连,景景奇妍。桃源洞中“玉鼠偷桃”、“玉犬望腊”、“石龙河马”……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水晶洞中,泉水清澈见底,两崖石壁、钟乳,千姿百态,意境幽深。

桐子坳村位于永州双牌县,由于这里生长着**银杏,每到秋季就吸引着大量的摄影爱好者前去,已成为永州一道亮丽的风景名胜。到了桐子坳村,便能看见山中那一**金黄的银杏树林,连绵十多公里,似香山的枫叶,似五光十色的九寨沟,似塞北的金秋古月杨,满目金黄。桐子坳一带共有银杏树200多棵,其中上百年的就有90多株,而20-30棵连片成林的就有四、五处。进到这一片片的银杏林里,人们仿佛进入了一个金**的梦幻。

二、永州八景分别在那里

永州八景 1、朝阳旭日朝阳岩,又名西岩。位于永州城潇水西岸,因其山光水色,风景秀丽,古有“朝阳旭日”之称,为永州八景之一。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时道州刺史著名诗人元结诣都计兵途经永州,系舟岩下,爱其山水佳胜,以其岩口东向取名“朝阳”并为之作《朝阳岩铭》及《朝阳岩诗》,从此流芳千古,名传万世。柳宗元谪居永州期间,搜奇揽胜,常到此游赏并题有《渔翁》、《江雪》等诗。此后历代文人**客作诗题咏叹甚多,其碑作石刻具有一定历史价值。 2、回龙夕照迥龙塔,建于明代万历甲申年(1584),塔高37,25米,筒体砖石结构,平面八角形,外观七级,里面五层,塔身中空。挺拔雄伟,屹立于永州市城北潇水东岸。塔为邑人左佥都御史吕藿倡建。底层门额行书“迥龙宝塔”为钦差巡抚湖广右佥都御史闽人陈省所题,塔身腰檐斗拱结构造型保存了宋代建筑艺术遗风,为我省重要的砖塔之一。 3、苹洲春涨苹岛,在潇湘二水汇流处,为永州著名风景胜地,唐宋以来,即负盛誉。湖南八景之一的“潇湘夜雨”图所绘也是这里的旖旎风光。每逢春夏水涨,立于岛上石矶,举目四望,黄叶古渡,迥龙宝塔,江天风月,远浦归帆,渔舟唱晚,画诗情,尽入眼底。岛如随水沉浮一叶扁舟,风韵万般,人称“苹洲春涨”,为永州八景之一。 4、香零烟雨香零山,屹立于永州城东茆江桥西南潇水**,旧产香草闻名于世,古称零陵郡以此山名。山以天然石矶结构,地处中流,山势险要,若雨后日出,烟锁山脚,雾雨朦胧,往来舟楫,若隐若现,给人一种烟波浩渺的意境,因有“香零烟雨”之称,为永州八景之一。 5、恩院风荷碧云池,又称“东湖”,地处永州城南门内。唐刺史李衢曾在此建芙蓉馆。池中旧有水亭,曰:“洗甲亭”,池侧建有碧云庵堂。池南隅座落着“思范堂”,古松垂柳与殿堂亭榭交映成趣,夏日荷香馥郁,诚城中幽胜之处。雅称“恩院风荷”。为永州八景之一。 6、愚溪眺雪愚溪,原名冉溪,俗称染溪。柳宗元更名为“愚”,作“八愚诗”及“愚溪诗序”,山川秀美与诗人之灵气,相映生辉,成为令人神往之胜地。冬寒之日,雪漫漫,鸟飞绝,人踪灭,水天一色银装素裹,唯古桥独峙,宛然一幅妙图。“愚溪眺雪”便成为“永州八景”之一。 7、绿天蕉影绿天庵,是唐代著名书法家,人称草书圣手的怀素出家修行,种蕉练字的地方。据零陵县志记载:绿天庵清咸丰壬子年毁于兵,同治壬戍年郡守阳翰主持重建。下正殿一座,上为种蕉亭,左为醉僧楼,有怀素塑像。庵后一处刻有“砚泉”二字,是怀素磨墨取水的地方。右角有“笔冢”塔,怀素写秃了的笔都埋于此。庵正北70余步有墨池,是怀素洗砚处。 8、山寺晚钟高山寺,在永州城内东山,始建于唐代。原名法华寺,明洪武初改名高山寺,现存的寺观是清咸丰丙辰年(公元1856年)重建的。大雄宝殿前有钟、鼓楼,临夜击鼓鸣钟,声闻全城。故有“山寺晚钟”之称。

三、湖南永州的资料

湖南省永州市(汉语拼音:Yongzhou Shì,英语:Yongzhou City)。原名零陵地区,简称永州,雅称“潇湘”,别称“竹城”。

湖南省永州市,位于湖南省西南部,湘江经西向东穿越零祁盆地,潇水由南至北纵贯全境。永州市东接郴州市,东南抵广东省清远市,西南达广西区贺州市,西连广西区桂林市,西北挨邵阳市,东北靠衡阳市。地理坐标为东经111°06′-112°21′、北纬24°39′-26°51′。南北相距最长245千米,东西相间最宽144千米。总面积22441.43平方千米(即2.24万平方千米),总人口580万人(2009年);其中永州市辖区面积3200平方千米,市辖区总人口110万(2009年),市辖区城市人口40多万。

永州市现辖永州市区(零陵区、冷水滩区)及祁阳县、东安县、双牌县、道县、宁远县、新田县、蓝山县、江永县、江华瑶族自治县。共九县二区。

永州市人民政府原位于永州市零陵区徐家井街道潇水中路,现迁于永州市冷水滩区梅湾街道逸云路1号。

永州市零陵区面积1986平方千米,人口60万。邮政编码425100。区人民政府驻南津中路。

永州市冷水滩区面积1222平方千米,人口50万。邮政编码4**00。区人民政府驻梧桐路。

祁阳县面积2519平方千米,人口102万。邮政编码426100。县人民政府驻浯溪镇。

东安县面积2211平方千米,人口59万。邮政编码425900。县人民政府驻白牙市镇。

道县面积2441平方千米,人口67万。邮政编码425300。县人民政府驻道江镇。

宁远县面积**8平方千米,人口74万。邮政编码425600。县人民政府驻舜陵镇。

江永县面积1633平方千米,人口25万。邮政编码425400。县人民政府驻潇浦镇。

蓝山县面积1807平方千米,人口35万。邮政编码425800。县人民政府驻塔峰镇。

新田县面积1004平方千米,人口37万。邮政编码425700。县人民政府驻龙泉镇。

双牌县面积1739平方千米,人口17万。邮政编码425200。县人民政府驻泷泊镇。

江华瑶族自治县面积3216平方千米,人口46万。邮政编码425500。自治县人民政府驻沱江镇。

----------------------------------------------------------------------------------------------------------------------------------

湖南省永州市区原名湖南省零陵县,位于湖南省西南部,永州地区北部,东接祁阳县,南靠双牌县,西抵广西区全州县及东安县,北挨衡阳祁东县.永州市辖区总面积3200平方千米,其中城区面积50多平方千米;市辖区户籍人口110万(2009年),其中城区户籍人口40多万。截至2009年9月9日,永州市区辖10个街道、19个镇、6个乡、2个开发园区;市区总共878个村(社区)。其中永州市零陵区辖4个街道、8个镇、4个乡;共545个村(社区)。永州市冷水滩区辖6个街道、11个镇、2个乡、2个开发园区;共333村(社区)。分别是:徐家井街道办事处\朝阳街道办事处\南津渡街道办事处\七里店街道办事处\梅湾街道办事处\菱角山街道办事处\肖家园街道办事处\杨家桥街道办事处\梧桐街道办事处\凤凰街道办事处\\邮亭圩镇\接履桥镇\菱角塘镇\富家桥镇\黄田铺镇\珠山镇\石岩头镇\水口山镇\仁湾镇\花桥街镇\普利桥镇\牛角坝镇\高溪市镇\黄阳司镇\上岭桥镇\竹山桥镇\伊塘镇\岚角山镇\蔡市镇\\大庆坪乡\石山脚乡\凼底乡\梳子铺乡\珊瑚乡\杨村甸乡\\马坪农业开发区\冷水滩工业园区.

永州市是湖南省下属的地级市,为湘西南口岸城市,位于中国黄金线中南段,东连郴州市,东南界广东省清远市,西南接广西区贺州市,西挨广西区桂林市,西北邻邵阳市,东北达衡阳市,位于五岭北麓,湘粤桂三省区结合部。永州是沿海的内地,内地的前沿,是湖南直达两广、两南(海南、大西南)和港澳的主要通道。207国道、322国道,永蓝高速公路即二广高速公路永州段(由省道1830线永连公路升级改造而成),衡昆高速公路,湘桂铁路,洛湛铁路都贯穿全境及九条省道在境内纵横交错。永州零陵机场已开通长沙、海口、广州、深圳航线。衡昆高速公路、二广高速、洛湛铁路与湘桂铁路在永州市区(零冷城区)形成新的铁路枢纽。正在规划中的贵(阳)福(州)铁路将横贯永州地区中部。

永州古称零陵郡,因舜帝南巡崩于宁远九嶷山而得名。隋初设置永州总管府。又因潇水与湘江在城区汇合,永州自古雅称“潇湘”。1995年11月,经**批准,撤销零陵地区,设立地级永州市。永州自古便是华中、华东地区通往广东、广西、海南及西南地区的交通要塞,也是湖南对外**的重要门户,素有“南山通衢”之称。“距水陆之冲,当楚粤之要,遥控百蛮,横连五岭,梅庚绵亘于其前,衡岳镇临于其后”,镇东北可入中原腹地,控制西南扼广西边陲之咽喉,据东南握广东海滨之通道,故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是湖南唯一与两广接壤的地区,永州市区(即零冷城区)到广州仅500多公里,南六县距广州仅400多公里,是“沿海的内地,内地的前沿”。

永州是一本书,其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据权威专家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永州是世界稻作农业之源、中国陶瓷工业之源、中华文明道德之源。舜的开明治国、任人唯贤,柳宗元深刻的惜民爱民思想,周敦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出污泥而不染”的高风亮节,“女书”的神秘莫测和瑶文化的千姿百态,以及道县玉蟾岩文物的出土,永州远古文化的出现,无一不丰富中华文化的宝库。永州山水,融“奇、绝、险、秀”与美丽传说于一体,汇自然情趣与历史文化于一身。柳子庙、永州文庙、浯溪碑林、九嶷山舜帝陵、祁阳文昌塔、三圣湖、阳明山、舜皇山、江华瑶城、湘源温泉等已成为新的旅游热点。

零陵、永州是两个重要的古地名。永州在隋朝以前称零陵。隋朝以后,永州、零陵成为一地二名,泛指今天的地级永州市,特指今天永州市区(即零陵区和冷水滩区)。

汉代名零陵郡,泉陵侯国(东汉改名泉陵县)为零陵郡郡治,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区徐家井街道.

三国名零陵郡,泉陵县为零陵郡郡治,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区徐家井街道。

晋代名零陵郡,泉陵县为零陵郡郡治,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区徐家井街道。

隋文帝时期名永州总管府,零陵县为永州总管府府治,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区徐家井街道。

隋炀帝时期名零陵郡,零陵县为零陵郡郡治,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区徐家井街道。

唐代名永州,零陵县为永州州治,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区徐家井街道。

五代十国时期名永州,零陵县为永州州治,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区徐家井街道。

宋代名永州,零陵县为永州州治,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区徐家井街道。

元代名永州路,零陵县为永州路路治,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区徐家井街道。

明代名永州府,零陵县为永州府府治,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区徐家井街道。

清代名永州府,零陵县为永州府府治,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区徐家井街道。

**名湖南第九行政督察区、湖南第七行政督察区,零陵县皆为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地,驻地在今永州市零陵区徐家井街道。

共和国(1949年10月--1984年6月)名永州专区、零陵专区、零陵地区,零陵县皆为专区专员公署驻地和地区行政公署驻地,驻地在今永州市零陵区徐家井街道。

共和国(1984年6月到1995年11月)名零陵地区,〈县级〉永州市为零陵地区行政公署驻地,驻地在今永州市零陵区徐家井街道。

共和国(1995年11月--2000年5月)名〈地级〉永州市,永州市芝山区为永州市人民政府驻地(1995年11月--2000年5月<实际为1997年8月>为市人民政府驻地),驻地在今永州市零陵区徐家井街道。

共和国(2005年6月--至今)名〈地级〉永州市,永州市冷水滩区为永州市人民政府驻地(2000年5月<实际为1997年8月>至今),驻地在今永州市冷水滩区梅湾街道。

原始社会末期,今永州地区属三苗国的江南地。

夏商至西周时期,今永州地区属荆州之域。

春秋战国时期,今永州地区属楚国南境。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实行郡县制,设长沙郡,置零陵县.即长沙郡零陵县.

西汉汉武帝元朔五年六月壬子,即公元前124年农历六月二十六日,封长沙王刘发之子刘贤为泉陵侯,置县级泉陵侯国.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析长沙国置零陵郡。零陵郡辖7县4侯国:7县是:零陵县(今广西全州县、兴安县、灌阳县地)、营道县(今宁远县南)、泠道县(今宁远县、新田县地)、始安县(今广西桂林市区、临桂县、阳朔县、灵川县、永福县地)、营浦县(今道县及双牌县南部分地)、洮阳县(今广西全州县、资源县地)、钟武县(今衡阳县地);4侯国是:泉陵侯国(今永州市零陵区、永州市冷水滩区、祁阳县、祁东县、东安县及双牌县部分地,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区城区)、都梁侯国(今**、武冈市、绥宁县、城步县一带)、夫夷侯国(今邵阳县、新宁县一带)、舂陵侯国(今宁远县北、新田县、祁阳县部分地)。郡治零陵县(治所在今广西全州县西南部的咸水乡)。元封五年(前106年),郡上设州,零陵郡属荆州。西汉零陵郡,郡治零陵县(今广西全州县、兴安县、灌阳县地,治所在今广西全州咸水),即荆州零陵郡零陵县。

新莽王朝时,改泠道县为泠陵县,改营道县为九疑亭。零陵郡改名九疑郡,辖地未变。

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恢复泠道、营道县名。复名零陵郡,改泉陵侯国为泉陵县,将零陵郡治所移至泉陵县城.(今永州市零陵区、永州市冷水滩区、祁阳县、祁东县、东安县及双牌县的一部分,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区城北1千米处),此时零陵郡辖区也有所扩大。除原来的7县3侯国(西汉初元四年<前45年>,舂陵侯国并入泠道县)外,还增加了湘乡县(今湘乡市、双峰县等地)和昭阳侯国(今邵东县地)、烝阳侯国(今邵东县、衡阳县地)2侯国,共计8县5侯国。即:泉陵县(今永州市零陵区、永州市冷水滩区、祁阳县、祁东县、东安县及双牌县的一部分),零陵县(今广西全州县、兴安县、灌阳县地)、营道县、泠道县、始安县、营浦县、洮阳县、湘乡县;重安侯国(原钟武县永建三年即公元128年改名重安侯国)、都梁侯国、夫夷侯国、昭阳侯国、烝阳侯国。东汉零陵郡,郡治泉陵县(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区城北1千米处),即荆州零陵郡泉陵县。东汉末年,荆州牧刘表于建安三年(198年)攻占零陵,零陵郡属刘表势力范围。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战后,刘备代刘表领荆州牧,零陵郡属刘备势力范围。

三国时,蜀昭烈帝章武三年(223年),刘备病故,零陵郡地入东吴。孙吴时期,零陵郡地域开始减小。甘露元年(265年),分零陵郡西南部置始安郡,今广西桂林市辖区、临桂县、阳朔县、兴安县、灵川县、永福县等县地从零陵郡分出。吴宝鼎元年(266年)分零陵郡南部置营阳郡,郡治营浦县(今道县);分零陵郡北部都梁侯国、夫夷侯国、昭阳侯国置昭陵郡;同时将湘乡县、重安县(原钟武县)、烝阳侯国 3个县(侯国)划入衡阳郡。零陵郡辖6县:泉陵县(今永州市零陵区、永州市冷水滩区、东安县及双牌县的一部分,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区城北1千米处)、祁阳县(今祁阳县地)、永昌县(今祁东县地)、零陵县(今广西全州县地)、洮阳县(今广西全州县、资源县地)、观阳县(今广西灌阳县地)。三国东吴零陵郡,郡治泉陵县(今永州市零陵区、永州市冷水滩区、东安县及双牌县的一部分,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区城北1千米处),即荆州零陵郡泉陵县。营阳郡辖营浦县、营道县、舂阳县(吴凤凰元年(272年),析泠道县置舂阳县)、泠道县4个县。三国东吴营阳郡,郡治营浦县(今道县,治所在今道县道江镇),即荆州营阳郡营浦县。所以三国孙吴时期零陵郡一分为五:零陵郡\营阳郡\始安郡\昭陵郡\衡阳郡.

(5)晋代(西晋南北朝、东晋十六国)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废营阳郡入零陵郡。永熙元年(290年)置应阳县(今东安县,治所在今东安县芦洪市镇).永嘉元年(307年)置湘州,零陵郡属湘州。东晋永和年间(345~356年),析零陵郡复置营阳郡。改舂阳县为舂陵县。义熙十二年(417年),零陵、营阳二郡属荆州。南北朝时期,梁天监十四年(515年),改营阳郡为永阳郡;陈改永阳郡为营州永阳郡。即荆州零陵郡泉陵县(郡治泉陵县,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区城北)和荆州永阳郡<营州永阳郡>营浦县(郡治营浦县,治所在今道县西北).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废零陵郡和永阳郡,置永州总管府,府治泉陵县,同年将泉陵县(今永州市零陵区、永州市冷水滩区及双牌县的一部分,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区城北1千米处)、永昌县(今祁东县地)、祁阳县(今祁阳县地)、应阳县(今东安县)4个县地合并,更名零陵县(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区城北1千米处).永州总管府区域较零陵、永阳2郡有所扩大,谢沐县(今江永县)、冯乘县(今江华县、广西富川县地)2县从临贺郡划入。隋永州总管府,府治零陵县(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区城北1千米处),即永州总管府零陵县。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又改永州总管府为零陵郡,郡治零陵县.应阳县(今东安县)并入零陵县.至此,零陵郡辖5县:零陵县(今永州市零陵区、永州市冷水滩区、祁阳县、祁东县、东安县地及双牌县部分,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区城北1千米处)、湘源县(今广西全州县、资源县、灌阳县地)、永阳县<并营浦、谢沐二县为永阳县>(今道县、江永县地)、营道县<隋开皇九年(589年),舂陵县、泠道县并入营道县>(今宁远县、新田县地及祁阳县部分地)、冯乘县(今江华县、广西富川县地)。隋末大业十三年(617年),萧铣改营道县为梁兴县。隋零陵郡,郡治零陵县(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区城北1千米处).即零陵郡零陵县。

唐武德四年(621年)废零陵郡,分置永州、营州。以零陵郡之梁兴县(原营道县,今宁远、新田地及祁阳部分地)和永阳县(原营浦、谢沐二县地)二县置营州.改永阳县为营道县;改梁兴县为唐兴县<长寿二年(693年)改为武盛县,神龙元年(705年)复为唐兴县。天宝元年(742年),改唐兴县为延唐县(今宁远县、新田县地及祁阳县部分地)>;析冯乘县置江华县.武德五年,改营州为南营州。贞观八年(634年),改南营州为道州。贞观十七年,撤道州并入永州。上元二年(675年),复置道州。开宝元年(742年),改永州为永州零陵郡,改道州为道州江华郡,改营道县为宏道县.乾元元年(758年),废郡名,复称永州、道州。广德二年(764年),置湖南观察使,湖南之名自此始,永州、道州属之。到代宗大历二年(767年),永州辖4县:零陵县(今永州市零陵区、永州市冷水滩区、东安县和双牌县部分地)、祁阳县(今祁阳县、祁东县地)、湘源县(今广西湘源县地)、观阳县(析湘源县置,今广西灌阳县地);唐永州,州治零陵县(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区城区),即湖南观察使永州零陵县。道州辖5县:宏道县(原永阳县地,今道县地)、延唐县(原唐兴县地,今宁远县大部、新田县及祁阳县部分地)、江华县(今江华县地,治所设在寒亭<今江华县沱江镇>)、永明县(析永阳县置,原谢沐县地,今江永县地)、大历县(大历二年(767年)析延唐县置大历县,今宁远县北部、新田县地及祁阳部分地)。唐道州,州治宏道县(治所在今道县道江镇),即湖南观察使道州宏道县。

五代时期,后唐天成二年(927年)马殷建立楚国,永、道二州属马氏楚国势力范围。后周广顺元年(951年),南唐灭楚,永、道二州地入南唐。后周世宗时,授周仁逢为武平军节度使兼侍中,“尽领湖南之地”,永州、道州属周仁逢领地。后周时,分永州的洮阳县(今广西全州县、资源县地)、湘源县(今广西全州县、资源县、灌阳县地)、灌阳县3县置全州。至此,永州仅辖零陵县(今永州市零陵区、永州市冷水滩区、东安县和双牌县部分地)、祁阳县(今祁阳县、祁东县地)2县。五代永州,州治仍然在零陵县(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区城区),即永州零陵县。道州仍辖5县,即:宏道县(今道县地)、延熹县(后晋天福七年(942年),改延唐县为延熹县,今宁远县大部、新田县及祁阳县部分地)、江华县(今江华县地)、永明县(今江永县地)、大历县(今宁远县、新田县及祁阳县部分地)。五代道州,州治还是在宏道县(治所在今道县道江镇),即道州宏道县。永、道二州的区域大体相当于今永州市零陵区、永州市冷水滩区、祁阳县、祁东县、东安县、双牌县、道县、宁远县、新田县、江华县、江永县等地。

(9)宋代(北宋辽西夏、南宋金西夏)

北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分全国为13道,永、道二州属江南西道。淳化五年(994年),改属荆湖路。至道三年(997年),改属荆湖南路。两州的辖地与县名有所变动。建隆三年(962年),改宏道县为营道县.乾德元年(963年),改延熹县改名宁远县。宋乾德三年(965年),撤销大历县(今宁远县北部、新田县地及祁阳部分地),并入宁远县(今宁远县、新田县地及祁阳部分地)。雍熙元年(984年)升东安场(原应阳县地)为东安县。至此,永州辖零陵县(今永州市零陵区、永州市冷水滩区)、祁阳县(今祁阳县和祁东县地)、东安县(今东安县地)3个县,宋永州,州治零陵县(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区城区),即荆湖南路永州零陵县;道州辖营道县(今道县地)、宁远县(今宁远县地)、永明县(今江永县地)、江华县(今江华县地)4个县。宋道州,州治营道县(治所在今道县道江镇),即荆湖南路道州营道县。

元朝确立行省制度,省下设路(州)、县。原永州、道州分别改称永州路、道州路,隶属湖广行省湖南道。

元永州路,路治零陵县(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区城区),即湖广行省湖南道永州路;元道州路,路治营道县(治所在今道县道江镇),即湖广行省湖南道道州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路为府。永州路、道州路分别改称永州府(府治零陵县,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区城区)和道州府(府治营道县,治所在今道县道江镇),隶属湖广行省。洪武九年(1376年),将道州府降为道州<府治营道县从此废除省入>,隶属永州府。同年,改湖广行省为湖广承宣布政使司,永州府属之。崇祯十二年(1639年),析宁远县的新田堡置新田县。至此,永州府辖7县1州。即:零陵县、祁阳县(今祁阳县和祁东县)、东安县、宁远县、永明县(今江永县)、江华县、新田县、道州(今道县和双牌县南部)。明永州府,府治零陵县(今永州市零陵区、永州市冷水滩区及双牌北部,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区城区),即湖广承宣布政使司永州府零陵县。

清顺治元年(1644年),分湖广承宣布政使司为湖广左承宣布政使司和湖广右承宣布政使司,永州府属湖广右承宣布政使司。康熙三年(1664年),改湖广右承宣布政使司为湖南省,永州府属湖南省衡永郴桂道。永州府辖7县1州:零陵县(今永州市零陵区、永州市冷水滩区及双牌北部)、祁阳县(今祁阳县和祁东县)、东安县、宁远县、新田县、江华县、永明县(今江永县)及道州(今道县和双牌县南部).清永州府,府治零陵县(今永州市零陵区、永州市冷水滩区及双牌北部,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区城区),即湖南省衡永郴桂道永州府零陵县。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