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岳麓山和岳麓山坐几号线地铁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岳麓山以及岳麓山坐几号线地铁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岳麓山历史
1、岳麓山位于长沙西郊,湘江西岸,是南岳衡山72峰之一,南北朝时的《南岳记》就提到:“南岳周围八百里,回雁为首,岳麓为足”,岳麓山由此得名。
2、岳麓山周围有天马、凤凰、绿蛾、金牛等峰岭拱护,连峦叠峰数十公里,山中石骨巷秀,树木葱郁,如一翡翠玉屏,横丛在湘江两岸,人们称它“碧嶂屏开,秀如琢玉”,有“岳麓之胜,甲于楚湘”的美誉。
3、所以,自古有无数的文人墨客、达官显要到这里游赏,从而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与文化故事。
4、到宋代,随着潭州讲学之风的盛行,岳麓山更是胜友如云,张、朱熹等人经常留连山间,感慨“年华供转徙,眼界得清新”,使岳麓山文化色彩更加浓厚。
5、岳麓山云麓峰左侧峰峦上著名的“禹王碑”是岳麓山古老文化的象征,是宋代摹刻至此的。
6、这块碑石刻有奇特的古篆字,字分9行,共77字。
7、相传4000多年前的洪荒时代,天下被淹没洪水之中,大禹为民治水,到处奔波,疏导洪流,竟“七年闻乐不听,三过家门不入”,最终**了洪水,受到百姓的尊重。
8、传说大禹曾到过南岳,并在岣嵝峰立下了这块石碑。
9、东汉赵哗《吴越春秋》就记载了这一传说:“禹登衡山,梦苍水使者,投金简玉玉字之书,得治水之要,刻石山之高处。
10、”唐代韩愈为此登临岣嵝峰寻访禹碑,虽未亲见,却留下了“蝌蚪拳身薤叶拨,鸾飘风伯怒蛟螭”的诗句。
11、 1212年(宋嘉定五年),何致游南岳,在岣嵝峰摹得碑文,过长沙时请人翻刻于岳麓山颠。
12、明代长沙太守潘镒找到此碑,传拓各地,自此禹碑名闻于世。
13、衣制食备,万国其宁,窜舞永奔。”
14、据学者研究,这篇碑文既不同于甲骨钟鼎文,也不同于**文蝌蚪文,很难辨认,杨慎释文也只是一说,难作定论。
15、加上我国历代碑石中尚无夏禹时代的实物例证,因而此碑很可能是后人假托而成。
16、但韩愈所闻,何致翻刻却是事实,所以即使是唐宋时所刻石碑,也已是千余年前的珍贵古物了。
17、明清两代,吟咏禹王碑的诗词很多,有朱翊銮的《禹迹亭》、崔应科的《禹碑》、石公荫的《登禹王碑憩望》、沈一揆的《禹碑》等等。
18、大都表达了对大禹治水功绩的敬仰和对碑文难以认释的感叹,如沈一接的诗云:
19、“平成绩奏几千年,石壁遗文尚宛然。
20、岂是后人偏好事,应知古圣示心传。
21、龙蛟影动云烟乱,珠露光凝日月悬。
22、愧我读书无万卷,空来拟议未能诠。”
23、现在全国各地有10余处禹碑,据说都是由岳麓山禹碑复刻的,由此也可见它的珍贵。
24、岳麓山除禹王碑外,还有一块著名的碑刻——麓山寺碑。
25、碑高近3米,宽1米多,由唐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李邕撰文和书写,黄仙鹤刻石。
26、碑额篆书“麓山寺碑”4个大宇,碑文共1400余字,骈散文体兼用,叙述了麓山寺自晋泰始(265-274)年间建立至唐开元(713-741)立碑时500年间的兴废修葺、历代禅师宣扬佛法的经过,以及岳麓山的佳丽风光。
27、李邕,扬州江都人,史**载“邑之文,于碑颂是所长”。
28、由于他任过北海太守,人称“李北海”,所以这碑又名“北海碑”。
29、李邕撰写的此碑碑文为行楷书,词句华丽,字体秀劲,集汉魏碑铭之长。
30、在李邕一生书写过的众多碑铭中,以麓山寺碑最为精美,碑的背面还有米芾等宋元名家的题名,因而历代书家都将它视作珍品。
31、由于此碑的文采、书法、刻工都精湛独到,所以人们又称它“三绝碑”。
32、“三绝碑”在我国古代碑刻艺术中声誉很高,碑字用行书是此碑新创,笔力雄健浑厚,后起书法**,如苏、米芾等都沿袭其法。
33、元代书法大家赵孟頫自言:“每作大字一意拟之”。
34、自古至今,许多著名文人游览岳麓山时都特意来观摩此碑,宋代的张、明代的李东阳等都留下了吟咏它的诗篇,可见其对后人影响之大。
35、唐代是诗的盛期,当骆宾王、杜甫;李白、李商隐等著名诗人往来吟咏古长沙时,长沙本地的俊杰之士也才华毕露,他们撰文作诗,联句竞对,从而引出了一则王磷、李群玉麓山竞对的佳话。
36、王是长沙人,善作诗词,才思敏捷,唐咸通(860-872)年间,由观察使崔铉推荐,到长安参加“日试万言科”。
37、考试那天,王请到10位书吏,各给笔墨纸张,然后自己往来口授,10吏笔不停书。
38、首题《黄河赋》3000字,数刻而成,再记《鸟散余花落》诗20首,到中午就已写就了7000言。
39、当时掌权的宰相路严见王才华出众,想罗致门下,派人召见王,王谢绝,路严大怒,绝了王的仕途。
40、王便独自返回长沙,寄情于山水之间放怀诗酒。
41、一天,他在岳麓山偶遇另一位湖南名诗人李群玉。
42、李群玉旷逸不乐仕进,专以吟诗自娱,诗笔妍丽,才力迈健,又好争胜斗强,恃才自傲。
43、两个要遇时,李群玉问王:“公何许人?”王回答:“日试万言王。
44、”因为李群玉一向看不起孜孜于功名仕途的人,又认为日试万言只有应酬工作,算不得真才华,便在言语中对王显出轻视的态度,王觉察到后,装作不知,只是提议两人以联句较量才力,李群玉毫不在意,一口应允。
45、不料王占对快捷,佳句泉涌,李群玉几乎无法应付,当王吟出“芍药花开菩萨面,棕榈叶散夜叉头”的绝句时,李群玉不觉倾倒,连叹“好句、好句”,自愧不如。
46、从此,李群玉与王结为好友,麓山竞对的佳话也在湖南广为流传。
47、宋代岳麓山还产生了一则湖湘学派的创始人之一胡寅怒斥奸臣的故事。
48、南宋初年,金兵不断南侵,宋高宗赵构偏安江左,执掌朝柄的秦桧等人畏敌如虎,一味妥协投降,胡寅目睹国家的内忧外患,心急如焚,对南宁朝廷极为不满,对秦桧之流深怀憎恨,他愤而辞去京官,请示归回湖南和父亲胡安国、弟弟胡宏等一**住生活。
49、一次,胡寅正在长沙岳麓山游览麓山寺,突然听到秦桧党羽刘旦来湖南做官的消息,他非常气愤,便挥笔在墙壁上大书“是何南海之鳄鱼,来作长沙之鸟。
50、”南海鳄鱼的比喻,来唐代韩愈的《祭鳄鱼文》。
51、传说韩俞初任南海边潮州刺史,知道恶溪中有鳄鱼把百姓的牲口几乎吃光了,便写了《祭鳄鱼文》投入恶溪命鳄鱼限日离开潮州迁往南海,否则将弓矢捕杀殆尽,结果鳄鱼惧怕潜走,以后潮州永无鳄鱼。
52、刘旦恰好是潮州人,胡寅是将他比喻成了那凶残虚伪的潮州鳄鱼,又到长沙来为害百姓了。
53、刘旦见了这题句,知道是在讥讽自己,便向秦桧告状。
54、这表现出胡寅和其他湖湘学派创始人一样,节**凛然,一身骨气,为岳麓秀山增色不少。
二、岳麓山历史简介
历史介绍:千年学府岳麓书院为宋代四大书院之冠,亦座落在山中;号称“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的古麓山寺,亦座落在山中;道家的二十涧真虚福地云麓道宫,亦建在此山顶;
岳麓山风景区位于橘子洲旅游景区内,是南岳衡山72峰的最后一峰,中国四大赏枫胜地之一。
景区可以游玩的景点很多,其中比较著名的有:
去岳麓书院,可以一去的是爱晚亭这个知名景点。
爱晚亭原名红叶亭,又名爱枫亭。后来由湖广总督毕沅,根据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更名为爱晚亭。爱晚亭几经沧桑,清同治、光绪、宣统年间均相继进行过修复。
去岳麓山,不要错过岳麓书院这个网红景点,书院古风古韵,完整地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气势恢宏的壮阔景象。
岳麓书院占地面积21000平方米,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明清遗物,主体建筑有大门、二门、讲堂、半学斋、教学斋、百泉轩、御书楼、湘水校经堂、文庙等,各部分互相连接。
去岳麓山,值得玩的有麓山寺,在这里可以观望高山,俯瞰峡谷,位置极佳。
麓山寺亦称“岳麓寺”、“慧光寺”、“鹿苑”、“万寿寺”,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湘江西岸的岳麓山碧虚山中。寺前为清风峡,此山为南岳衡山延伸到长沙的山脚,所以叫作岳麓,是南岳七十二峰之一,海拔295.7米,面积约8300亩。
三、为什么叫岳麓山
1、位于长沙市面上湘江西岸的岳麓山是南岳衡山七十二峰之尾,旧志称当衡山之足,故以麓名。
2、岳麓山其山脉属南岳衡山,古人把岳麓山列为南岳七十二之一,称为灵麓峰。南北朝刘宋时《南岳记》载“南岳周围八百里,回雁为首,岳麓为足。”故名岳麓
3、@岳麓人,岳麓山的来历传说,你知道吗?
4、2019-03-19**长沙市岳麓区委员会宣传部
5、都说岳麓山是南岳衡山七十二峰的尾峰,从衡阳回雁首峰到麓山尾峰,七十二峰绵延八百里,巍巍壮观。而岳麓山位处湘江西岸,顶峰“云麓”犹如碧障平开、风景秀丽;主峰碧虚似骏马飞驰、奔向湘江;周边群峰凤凰、天马、桃花、金牛群山拱卫,可以说岳麓山就是南岳衡山的一个具体而细致的缩影。
6、“明末清初湖南地图”中的岳麓山
7、据说,在好多好多年以前,圣祖来南岳传经布道,那时候的衡山还只是一座孤零零的山峰,圣祖座下的七十二个**都很不满意。一天,在圣祖讲授经书之前,他们一齐跪下,同声说:“**,远看昆仑、天山,近看阳朔、白云,左右看泰山、恒山、嵩山、华山诸兄弟,有的白玉镶顶、气势雄伟,有的秀丽多姿、妩媚动人,有的群峰耸立、天险重重,唯有我们衡山,孤孤单单,寒碜单薄,乞**禀告上天,让我们衡山也雄伟壮丽起来,才不负我师的大名和南岳的美称。”
8、圣祖端坐在禅席上,默默的等一众**说完,然后微微一笑,说道:“虽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但衡山既是五岳之一,象如今这样孤孤单单,确实不妙。我已向上天禀告,请求赏赐你们72人每人一座山峰,现在上天已经答应了。只是这山的走向……”说到这里,圣祖停了下来,眼光扫视了一下众**,想听听大家的意见。**们会意,抢着说了起来。
9、“黄河、长江横贯中华,流入东海,许多山岳都跟着它们的走向,衡山可以仿效。”
10、“七十二峰如果能围住祝融主峰,像众星捧月一样,气势定会更加雄伟。”
11、“要是能够排成听禅师传经之势,众峰都朝主峰排列,那气概就会更加不凡了。”
12、对于大家的意见,圣祖只是仔细地听着,眼睛时闭时张,脸上不时闪过丝丝笑意,却不说好,也不说不好。过了一阵,圣祖又开口问道:“云麓,你的意见呢?”
13、只见坐在角落里禅垫上的一个年轻和尚,微微低头,合掌回答:“我的想法与众位师兄有些不同,不知对与不对?”云麓这个人,平时学习刻苦,年纪虽然最轻,却是倍受众人推崇,同时也是圣祖最喜爱的**之一。听说他的意见和大家不同,众人都十分在意。
14、圣袓道:“对与不对,不必多虑,说出来大家商量吧。”
15、云麓这才道出了自己的想法:“我等既是传经布道的人,山的走向也要有益于传经布道。我想,我们一起下山,哪里结下善缘,受到当地父老百姓爱戴,我们就在哪里立起一座山峰。这样,各位师兄都有了传经之所,也才好显示佛法无边。”
16、众人一听,不觉异口同声地称赞起来:“有志不在年高,云麓师弟的意见有理!有理!”
17、这时,圣祖才说:“云麓说的,正合我意。只是你们外出传经布道,云游四方,东西南北各处皆有,要是山的走向过于分散,也难得形成壮观之势。这样吧,你们这些**中,谁传经布道的成绩最好,那么就以他传经的地方为点,和主峰连成一线,形成七十二峰的走向。”
18、众**一听,都忍不住**澎湃。一齐说:“我等愿意做这定向的山峰。”
19、圣祖很满意,笑着说:“大家可即日出发。”
20、于是,众**整理行装,分头出发了。有的往自己老家走,有的往自己出家削发的庙宇走,唯独云麓,选择了走不一样的道路。他想,既是传经布道,就应该到那些师兄弟们去得少、而大家又有需要的地方。他来到湘江边,望着江水想:“千江万水入大海,我何不沿江而去,再看哪里需要,就停在哪里传经布道!”
21、于是,云麓就沿着湘江一路向北而去了。他头几天所到的地方,因为隔南岳太近,老百姓对经书比较熟悉,他觉得停留的意义不大,于是选择继续前行。又过了几天,云麓看到当地的老百姓对经书很生疏,但因为他不是本地出家的,大家没有留他的意思,他只好又走了。
22、第八天,云麓走到长沙城内一个热闹的渡口,正准备打听周边有没有传经布道的场所,突然被一群人拦住了去路。云麓定神一看,领头的是一位青年女子,忙行佛礼,问道:“我想过江寻个栖宿地,诸位为何拦住不放?”青年女子跪在地上,伤心地哭诉道:“我们都是附近居民,这里最近来了一个仙师,每日黄昏,他都在河边的群众集聚地传授成仙成佛之道。他讲的东西我们不懂,但喝了他授的仙水,许多乡亲都不思饮食,四肢无力,明明眼看上去,一个个就是要死去了。可是这位仙师反说这正是**成佛,他说再过几天,他要亲自来引渡大家上天。我的父母已经卧床三天,眼看就没命了。昨晚小女子得了一梦,说是今天有一长老云游到此,若把他留住,就能消灾免祸。我们在这里等候大半天了,才把您盼来,请您留下来吧。”
23、云麓心想,修行学法,哪有什么顷刻成佛的?我该过去看看。于是,云麓跟那女子和众人一起过了河。黄昏时分,那女子告诉云麓:“那个仙师又该出来了。”云麓忙说:“给我蓑衣、斗笠,我和大家一起去看看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