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天坛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天坛地图平面图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一、有关北京天坛的资料
在北郊觅地另建地坛,原天地坛则专事祭天、祈谷和祈雨,并改名为天坛。清代基本沿袭明制,在乾隆年间曾进行过大规模的改扩建,但年门和皇乾殿是明代建筑而无改建除外。扩展资料:天坛被两重坛墙分隔成内坛和外坛,形似“回”字。两重坛墙的南侧转角皆为直角,北侧转角皆为圆弧形,象征着“天圆地方”,俗称“天地墙”。外坛墙周长6553米,原本只在西墙上开辟祈谷坛门和圜丘坛门,1949年后又陆续新建了东门和北门,并把内坛南面的昭亨门改为南门。天坛的内坛墙周长4152米,辟有六门:祈谷坛有东、北、西三座天门,圜丘坛的南面有泰元、昭亨和广利门。主要建筑都集中在内坛,南有圜丘坛和皇穹宇,北有祈年殿和皇干殿,两部分之间有隔墙相隔,并用一座长360米、宽28米、高2.5米的“丹陛桥”(砖砌甬道)连接圜丘坛和祈谷坛,构成了内坛的南北轴线。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坛公园
二、天坛简介
1、天坛位于北京城南端,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和祈祷五谷丰收的地方。它的严谨的建筑布局,奇特的建筑结构,瑰丽的建筑装饰,被认为是我国现存的一组最精致,最美丽的古建筑群,天坛不仅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
2、祈年殿是一座宏伟而又极具民族风格的独特建筑,鎏金宝顶三层出檐的圆形攒尖式屋顶,覆盖着象征“天”的蓝色琉璃瓦,层层向上收缩,檐下的木结构用和玺彩绘,坐落在汉白玉石基座上,远远望去,色彩对比强烈而和谐,上下形状统一而富于变化。
3、祈年殿东边在内墙东门外,有72间走廊,是祈谷寺的附属建筑。为连檐通脊式的一面暖房,北面砌砖南面安设大窗门,俗名称为“七十二连房”。长廊中部偏北,有五间“神库”,是收藏祭祀用品的库房。“神库”西面是“神厨”,祭天时,在这里制作供馔和糕点。
4、祈谷坛的神厨、神库和宰牲亭与祈谷坛之间由长廊相连,长廊由东砖门至东北方的宰牲亭呈曲尺形,共72间,与祈年殿大**6根柱子相对应,象征七十二地煞。
5、祈年殿西柏树林西侧,是北京城最大的一片**林,占地6300平方米,种有**240丛,树龄近50年,在北京城已十分少见。天坛菊花以品种多、养护水平高闻名遐迩,著名的有“瑞雪祈年”、“丹陛金狮”等。
三、北京天坛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现状
1、北京天坛是中国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天坛路1号,占地面积约273万平方米,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祭天建筑群,也是中国古代宗教建筑的代表之一。
2、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朝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清朝时期,天坛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建和完善。清朝皇帝每年都会在这里举行盛大的祭天仪式,以祈求丰收和国泰民安。1911年辛亥**后,天坛成为公园对外**,成为北京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
3、天坛建筑群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祈年殿、圜丘坛和皇穹宇。祈年殿是天坛的主体建筑,是皇帝祭天的场所,圜丘坛是祈求丰收的场所,皇穹宇是祈求皇帝健康长寿的场所。这三个部分的建筑都是以圆形为主要形式,象征着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念。
4、目前,天坛已经成为了北京市的重要旅游景点之一,每年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同时,天坛也是北京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许多市民会在这里散步、跳舞、打太极等。天坛的建筑群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修缮,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重要遗产。
5、关于天坛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现状,以下是一些史料依据:
6、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朝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明朝官方史书《永乐大典》中有记载:“天坛在南郊,圜丘之上,祀上帝,以祈谷而已。”
7、清朝时期,天坛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建和完善。清朝官方史书《清实录》中有记载:“圜丘坛、皇穹宇、祈年殿、神厨、神库、神道、神桥、神柱、神轩、神门、神阙、神路、神井、神树、神牌、神匾、神旗、神鼓、神钟、神磬、神笏、神衣、神带、神冠、神鞋、神袜、神扇、神灯、神烛、神花、神果、神酒、神肴、神果、神饵、神鱼、神鸟、神兽、神器、神书、神画、神像、神匠、神工、神医、神卜、神谶、神乐、神舞、神歌等
四、北京天坛在哪里
1、天坛,在北京市南部,东城区永定门内大街东侧。
2、占地约273万平方米。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光绪时曾重修改建。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之场所。天坛是圜丘、祈谷两坛的总称,有坛墙两重,形成内外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
3、主要建筑在内坛,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皇穹宇等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
4、清帝退位后,天坛不再有祭天功能,大面积坛域被外来进占。广利门自此封闭,祭祀舆路断行,坛墙倾颓荒疏,文物古建无人过问修缮。
5、1951年,北京园林机械厂在此成立,主要生产和维修各种园林设施。2007年,北京园林机械厂被撤销后归入天坛公园,其建筑一直保留,并作为办公用房使用。2015年,天坛公园为避免文物本体再遭毁坏,腾空了曾被用作库房的广利门,并采取了保护性隔离封闭措施。
6、为配合北京中轴线整体申遗,天坛公园去年起完成了园林机械厂等园内核心游览区的住户腾退工作,并对完成腾退的园林机械厂区域进行了环境整治和文物修缮。广利门和坛墙终于亮了出来,天坛内坛“环坛步道”全部打通,天坛内坛首次完整地呈现在游客视野中。
7、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京天坛
五、北京天坛的历史
北京天坛最初为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仿南京城形制而建的天地坛,嘉靖九年(1530年)实行四郊分祀制度后,在北郊觅地另建地坛,原天地坛则专事祭天、祈谷和祈雨,并改名为天坛。清代基本沿袭明制,在乾隆年间曾进行过大规模的改扩建,但年门和皇乾殿是明代建筑而无改建除外。
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甚至还把司令部设在这里,并在圜丘坛上架设大炮,攻击正阳门和紫禁城,联军们将几乎所有的陈设和祭器都席卷而去。
1912年**成立后,除了**大总统袁世凯在1913年冬至祭天外,天坛不再进行任何祭祀活动。1918年起辟为公园,正式对民众**。目前园内古柏葱郁,是北京城南的一座大型园林。
天坛占地约273万平方米,是故宫面积的四倍。作为中国规模最大、伦理等级最高的古代祭祀建筑群,它的布局严谨,建筑结构独特,装饰瑰丽,巧妙地运用了力学、声学和几何学等原理,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天坛被两重坛墙分隔成内坛和外坛,形似“回”字。两重坛墙的南侧转角皆为直角,北侧转角皆为圆弧形,象征着“天圆地方”,俗称“天地墙”。外坛墙周长6553米,原本只在西墙上开辟祈谷坛门和圜丘坛门,1949年后又陆续新建了东门和北门,并把内坛南面的昭亨门改为南门。
天坛的内坛墙周长4152米,辟有六门:祈谷坛有东、北、西三座天门,圜丘坛的南面有泰元、昭亨和广利门。主要建筑都集中在内坛,南有圜丘坛和皇穹宇,北有祈年殿和皇干殿,两部分之间有隔墙相隔,并用一座长360米、宽28米、高2.5米的“丹陛桥”(砖砌甬道)连接圜丘坛和祈谷坛,构成了内坛的南北轴线。
天坛建筑的主要设计思想就是要突出天空的辽阔高远,以表现“天”的至高无上。在布局方面,内坛位于外坛的南北中轴线以东,而圜丘坛和祈年坛又位于内坛中轴线的东面,这些都是为了增加西侧的空旷程度,使人们从西边的正门进入天坛后,就能获得开阔的视野,以感受到上天的伟大和自身的渺小。
就单体建筑来说,祈年殿和皇穹宇都使用了圆形攒尖顶,它们外部的台基和屋檐层层收缩上举,也体现出一种与天接近的感觉。
天坛还处处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寓意、象征的表现手法。北圆南方的坛墙和圆形建筑搭配方形外墙的设计,都寓意着传统的“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而主要建筑上广泛地使用蓝色琉璃瓦,以及圜丘坛重视“阳数”、祈年殿按天象列柱等设计,也是这种表现手法的具体体现。
此外,在天坛中的**柏树林在创造肃穆、静谧的环境方面也起很大作用,利用姿态挺拔和色调沉静的常绿树所具有的庄严肃穆的性格,衬托祠祀的有效手法;人们感到**苍翠浓郁的柏树林,在祭祀时候增加人们的肃穆感。
**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这样评价天坛:天坛是建筑和景观设计之杰作,朴素而鲜明地体现出对世界伟大文明之一。
1998年**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将天坛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天坛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宝贵的科学艺术价值及优美的园林景观获得了世人更广泛的认识和关注。
天坛是中国古代皇帝的祭坛,也是中国悠久祭天文化的结晶,其宏伟的建筑、苍翠的古树、丰富的文物收藏既记载了中国古代先民的企盼和希望,也记录了封建帝王的睿智、昏庸和腐朽。
关于天坛,天坛地图平面图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