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穆朗玛峰图片?高峰照片大全图片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珠穆朗玛峰图片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珠穆朗玛峰图片的知识,包括高峰照片大全图片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珠穆朗玛峰的山顶究竟有多美
  2. 珠穆朗玛峰是哪个国家的
  3. 珠穆朗玛峰的图片+简介

一、珠穆朗玛峰的山顶究竟有多美

1、珠穆朗玛峰的山顶高大威猛,而且炫酷至极,有人说仙境有多么让人向往,珠穆朗玛峰的山顶就有多么令人向往。而且山顶在晨光的照耀下呈现的是金色的,如果有兴趣的话一定要去看一看珠穆朗玛峰,一定要去看一看这个山顶上的风光。虽然这个山顶非常难攀登,但是相信在毅力的推动之下,大家一定会凭借着自己的毅力,亲眼看到这个山里的风景。

2、珠穆朗玛峰是人类狂野的梦想以及目标,大家在仰望珠峰的同时,也渴望着能够登顶珠峰。小编一直都在好奇珠峰究竟有什么特别的,为什么这些人不惜性命也要上去看一看。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只不过是很多人喜欢探险,而且也喜欢去看到山顶的风光。对于很多人而言,他们在征服珠峰的同时,也把征服珠峰当做一种信仰。

3、这是一种挑战,而且对于那些挑战的人而言也有着不同的意义。从一些**以及图片中,小编看到了珠穆朗玛峰沿途风光的雪很白,那上面空气稀薄,但是却又引着无数人去关注。所以也可以看到珠穆朗玛峰是很多冒险者都向往的存在,也正是因为值得让人向往,所以他们才给大家展现出了那么多的美景。

4、山顶上的风光是曼妙的,因为珠峰本身就非常的高。在和天体相互连接的同时,大家能够看到上面就像是仙境一样,仙雾缭绕,让人一眼望去就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所以珠穆朗玛峰的山顶特别的美,但是在享受美的同时这是需要代价的。很多人都想去征服这座山的山顶,但是在山体的面前所有人都是渺小的,也希望大家在冒险的过程中能够尽力而为,千万不要勉强。

二、珠穆朗玛峰是哪个国家的

珠穆朗玛峰属于中国和**共有,但峰顶属于中国。

珠穆朗玛峰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峰,深受攀登者的喜爱,也是中外登山旅行者的第一选择。对于中国人来说,潜意识里已经把它划分为中国领域。

但是如果从位置上来看,珠穆朗玛峰跨越了中国和**,也就是说珠穆朗玛峰只有一半的面积在中国,而另一半的面积在**。

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达到了8844.43米,其山体呈现出了巨型金字塔的形状。在山脊和峭壁之间分布着548条**型冰川,总面积达到了1457.07k_,位于中国与**边境线上。

1960年,在北京举办了一场谈判会议,会议上明确划分了两个国家的边境线并签订了

其中珠峰的峰顶也划归到了中国境内。自从我国和**签订

珠穆朗玛峰的主峰是中国的,所以一般说珠穆朗玛峰就是中国的。南部的部分山坡是**的。中尼双方于1961年10月5日签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王国边界条约》,条约明确规定:边界线把峰顶南部划入**王国境内,同一条线把峰顶北部划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国与**边境线上,它的北部在中国**定日县境内,南部在**境内,而顶峰位于中国境内,是世界最高峰,海拔8848米。是中国跨越四个县的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的中心所在。

珠穆朗玛峰的整个山体呈一个巨大的金字塔状峰高势伟,地理环境独特,峰顶的最低气温常年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山上一些地方常年积雪不化,冰川、冰坡、冰塔林到处可见。峰顶空气稀薄,经常刮七八级大风,风吹积雪,四溅飞舞,弥漫天际。但仍然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勇敢的人士前往攀登。

珠峰最著名的那具尸体,他的名字叫才旺·巴尔多,当他失去生命时才28岁。但经过他遗体的大多数人都称他为“绿靴子”。近20年来,他的遗体就躺在珠穆朗玛峰峰顶附近,对于那些寻求从其北面征服世界最高山峰的人来说,他俨然已经成为一个阴沉沉的标志。许多人在珠穆朗玛峰上丧生,像巴尔多一样,绝大多数都留在了山上。但巴尔多的身体,那么地鲜明和突出,成为了珠峰上最知名的尸体之一。

那些在珠峰北坡攀登过的人,都知道“绿靴子”,或者读到过或者听过其他人谈过“绿靴子,大约80%的人还在绿靴子附近的那个避所休息,而且很难忽视那个躺在那里的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巴尔多便被直呼为“绿靴子”,并已成为NorthCol通道永久的固定标志。在过去的二十年中,登山者都将“绿靴子”作为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标志,一个路标,用以衡量他们攀登路程和到达顶峰的距离。直到2014年,“绿靴子”的遗体才最终落到山顶某处较低的地方,在那里他加入了其他从主路线上被清除的其他**登山者的遗体当中。[头条·小宇堂——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根据美国科罗拉多登山者AlanArnette的记录,从1924年到2015年8月,有283人在山上死亡——170名外国人和113名**人——导致整体死亡/登顶的比率约为4%。

由于缺乏氧气补充,这对夫妇移动缓慢,这使得他们在5月22日当天很晚才接近登顶,这迫使他们不得不在死亡区度过了一个夜晚。这对夫妇在这“最后**”因为某种原因分开了,谢尔盖回到了第四营地,并且认为妻子也这么做了。寻妻未果,谢尔盖又急冲冲带着氧气和药物又赶回了峰顶方向,希望能够救援他的妻子。

5月24日,登山者伊恩·伍德尔和卡西·欧道德看到一个身影在“第一阶”的阴影中褴褛地抽搐,这是珠峰东北山脊上的三个台阶之一。弗朗西斯因严重缺氧且被冻伤,仍然趴在她的攀登线上。她不停地低声说“别把我留在这里。不要让我死在这里。”,这个两个登山者于是放弃了尝试登顶,并花了一个多小时试图拯救她。在危机四伏的路途上,弗朗西斯陷入了昏迷。再一次这对登山者自己的氧气也快要耗尽,这两个登山者不得不做出痛苦的决定,离开她返回营地。于是,九年来,登山者们络绎不绝地或远或近地从这位已经成为珠峰景观一部分的冰封美女身旁路过。人们称她为“珠峰睡美人”。

2007年,伍德尔回到山上,将这位睡美人的脸放低了些,她终于可以在那里永远地沉睡,希望她的面容不再是其他登山者的攀登路途上令人惊骇的标志。

”这个“珠峰睡美人”的故事中,两个登山队都曾经想拯救她,但最后都因氧气耗尽而放弃,文字似乎非常苍白,但这两次放弃背后有多少唏嘘以及内疚和自责让人回味,但也暗示着要想救援一个在珠峰上遇险的人的风险有多么大,更不用说去掩埋或者搬运尸体。在上面的故事中,伍德尔在2007年也仅仅是为了让死者安息而将“睡美人”弗朗西斯的脸放低了些。

在珠穆朗玛峰的较高地区,寻求登顶的登山者通常会在“死亡区”内花费大量时间,并面临生死挑战。温度可能会下降到非常低的水平,导致暴露在空气中的任何身体部位冻伤。由于温度很低,因此在某些区域积雪会很快冻结,并且可能会因滑倒而导致死亡或受伤。珠穆朗玛峰在此海拔高度的大风也是登山者的潜在威胁。[头条·小宇堂——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登山者的另一个重大威胁是低气压。珠穆朗玛峰顶部的大气压力约为海平面压力的三分之一或0.333标准大气压,因此只能吸入大约三分之一的氧气。

死亡区对人体能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大多数登山者需要长达12小时才能从南坳到山顶之间行走1.72公里的距离,而且达到这种水平也需要长时间的高度适应,这需要40-60天进行探索性训练。在海拔高度超过8500米的地带,如果人没有适应这种环境,则可能会在2至3分钟内失去意识。

2007年5月,阔德维尔极限珠峰研究团队对极端高海拔的人体血液中的氧气水平进行了医学研究。超过200名志愿者爬上珠穆朗玛峰大本营,进行包括血氧水平的各种医学检查。一个小团队也在前往登顶的途中进行了测试。即使在大本营,低氧分压也直接影响血氧饱和度。在海平面,血氧饱和度一般为98-99%。在大本营,血液饱和度降至85%至87%之间。在山顶采集的血液样本表明血液中的氧含量非常低。低血氧的副作用是呼吸速率大大增加,通常每分钟80-90次呼吸,而不是典型的20-30次呼吸。只是试图呼吸,就会让人疲惫。

因此不是没有人掩埋,是没力气埋。珠穆朗玛,可不是一般的山!

彩色路标,是登山者对于沿途遇难者的称呼。

这些用生命铸成的路标,往往会突然出现在白雪茫茫中,仿佛一记警钟,提醒着自然的残酷。

有的人不知不觉就告别了人世,比如这个在营地里睡觉时被冻死的登山者,仍维持着睡梦中的样子。

有的人亡命于登山的最后时刻,比如这具身穿红色登山服的尸体所在地,距离峰顶只有100多米。

而世界上彩色路标最密集的地方,就是珠穆朗玛峰。

几十年来,有近300个登山者殒命于珠峰。由于极度的寒冷,他们的尸体依旧维持着死时的样子,暴于路边,成为这个世界上最令人惊恐的“路标”。

一位登山者是这样回忆自己遇到“彩色路标”时的场景的:

“当时一个女登山者的遗体就坐在路线上,她已经死了很多年,但衣服、装备、冰爪都还是最初的样子。往前走,必须从她的头盖骨上跨过。我们同行的女队员都吓哭了,最后好不容易才通过。”

珠峰上最有名的尸体,叫做“绿靴子”,几乎每一个从北坡上山的人都会遇到他。

红色登山服,和一双颜色鲜亮的绿色靴子,让这具尸体在皑皑白雪中显得格外醒目。

绿靴子位于海拔8500米高度的死亡地带,他蜷缩着身体僵卧在一个石穴的雪地和坚冰中,看起来仿佛睡着了一般。

但其实,这位印度登山者殒命于1996年,已经在这里躺了二十多年了。

这具倒在必经之路上的醒目尸体,成为了珠峰一个毛骨悚然的著名地标,甚至在珠峰地图上都会标记出他的位置。

从某个角度来说,绿靴子是世界上最不孤单的尸体。因为二十多年来,一直有无数登山者在他的身躯旁短暂停歇。

珠峰峰顶示意图,红圈处为“绿靴子”所在地

但换个角度,暴毙在冰雪荒野中长达20多年,是一件令人难以置信的事。

为何一具尸体这么多年都没被收回?那么多路过的登山者为何不能顺便将其掩埋?为何任由遗体毫无尊严地被人围观?

原因很简单:处理一具珠峰上的遗体,实在是太难太难。

珠峰尸体最好的结局,也许就是有人为其盖上一面国旗。

这些尸体大多散布在8000+的死亡地带。在这个高度,氧含量只有平地的三分之一。

即便背着氧气瓶,在这种低压、极寒的环境中,正常人也会行动滞笨,呼吸困难,甚至无法思考,如同醉酒一般。

而一具被冻住的尸体重量最高达150公斤,必须连带冰块一起挖出,再抬着运下山,而且下撤之路危机重重,几乎是项“死亡工程”。

在这种严苛的环境下,收回一具遗体需要耗费大量的金钱。更重要的是,运一具尸体下山需要6-8个专业登山向导和背夫才能完成,而他们需要冒着相同的生命风险。

“珠峰清道夫”们在尝试将尸体带下山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不能用直升机直接上山把尸体载下来呢?

因为在海拔6000多米以上的地方,空气实在太过稀薄,无法为直升机的螺旋桨提供着陆和起飞的支撑力。

哪怕真的成功飞上了山,也没有可供降落的场地。更何况,珠峰上的天气瞬息万变,前往珠峰救援的直升机常常因为恶劣天气而坠毁。

2017年,一只夏尔巴队伍冒着生命危险,从山上移下三具印度登山者尸体,这场高风险“移尸”共花费$92,000,约60万人民币。

珠峰上近300具遗体,绝大多数都留在了山上。别说是死于20多年前的绿靴子,死亡时间更为久远的尸体比比皆是。

他们定格在原地,被几十年来的风雪塑造成了更为恐怖的模样。

一些尸体虽然着装完整,连冲顶的背包都还在身上,但在高原环境下,露出的皮肤已经蜡化,看起来像玩具一样。

在珠峰南坡的4号营地附近,有一具被称为“牛仔裤”的女尸。

她是在珠峰遇难的第一位女性登山者,死于1979年,距今已经42年了。

当年,这位身穿牛仔裤的女性在成功登顶后疲惫至极,不顾向导的反对将帐篷扎在了死亡地带。

入夜后,暴风雪来袭,尽管她挣扎着撤往主营地,但最终还是死在了距离营地只有100米的地方。

最开始人们发现她时,她斜靠在背包上双眼圆睁,头发被凝结在风雪中死不瞑目。

但经年累月的强风呼啸,慢慢将她的皮肤和毛发剥离,成为了一具恐怖遗骸,只有当初她身上的那条牛仔裤还能辨认。

珠峰上最古老的尸骸,是97年前在珠峰失踪的登山家Mallory的遗体。

这具百年前的**,直到今天也尚未完全腐坏。由于长期埋在冰雪下,身体里的水分被蒸发后,尸体被“革化”,变成了我们常使用的动物皮革一样的存在。

直到今天,Mallory仍被认为是最伟大的登山家之一。

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认为攀登珠峰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相反,不少人觉得,尸横遍野的珠峰,是折射人类丑陋的一面镜子。

“在海拔8000米以上,人们无法苛求道德的尺码。”

在这里,人的大脑只能得到极少的氧气,智力严重下降,**的智商只相当于6岁的小孩。

智力下降、注意力涣散、记忆衰退,精神极度疲惫的结果,就是人会放弃理性:

有人产生了幻觉,能从上帝视角看见自己;有人选择坐下来休息,然后再也起不来。

因为比起继续痛苦地攀登,坐在原地冻僵死去反倒更“令人愉悦”。

2006年,登山者大卫选择在“绿靴子”附近休息,他双臂环抱双膝,谁知道就此被冻僵,永远凝固在这个距离顶峰只有几百米的地方。

随后有人曝出,在大卫处于生死一线时,曾有几十名登山者从他身边走过,却没有一个人提供援助。

直到有一队登山者在成功登顶后返回时,才发现他已经没有了呼吸。

一时间,**哗然。为了征服珠峰而无视同类的生命,这种狂热和疯癫,让人们感到恐怖。

但也有一些人类情感,抗住了珠峰冷酷极端的考验。

在珠峰北坡上,有一具尸体因为安静的睡姿和显眼的紫色外套,被登山客称为“睡美人”,是最著名的地标尸体之一。

“睡美人”的真实身份,是1998年登顶的美国女登山家弗兰西斯,她也是第一个不带辅助氧气登上珠峰的女性。

但她在下撤途中,不幸与丈夫及其他队友走散,最终因缺氧虚脱倒在了珠峰下244米的地方。

直到第二天一早,两位登山者才发现了弥留之际的弗兰西斯,此时的她已经瞳孔失焦,意识模糊,只剩下不断重复的喃喃:“不要丢下我”。

他们发现弗兰西斯的身上只存放着一封**——这是她在失去意识之前,亲笔写给她10岁的儿子保罗的:“嗨!保罗!我们正在登山大本营,我好想你,我爱你,亲亲妈咪。”

弗兰西斯生前和丈夫的合影,两人都是经验丰富、赫赫有名的登山者。

两位登山者放弃了登顶,在零下30度的严寒中陪伴了她一个多小时,最终因氧气耗尽,无法施救只能离去。

而弗兰西斯的丈夫,在顺利回到大本营后,没有发现走散的妻子,尽管已经筋疲力尽,但他还是选择转身返回山上营救妻子。

弗兰西斯孤独地死在了路边,丈夫在寻找她的途中也不幸**而亡。

曾互相支撑着攀登过无数山峰的这对爱人,最终在同一**身珠峰,一起长眠在了这个星球上的至高点。

恩爱的夫妻俩生前的最后一张合照

9年后,当初无奈扔下弗朗西斯离开的登山者冒险重回珠峰,他们将睡美人的遗体从冰雪中抬出,用绳索挪到了登山客看不到的地方,为她送上了最后一份尊严。

由于积雪掩埋遗体并不容易,他们用一面美国国旗温柔掩盖了她的遗体。

除此以外,在睡美人身旁,还有一个泰迪熊和一封回信——它们来自弗兰西斯已经19岁的儿子,回信写满了对9年不见的母亲的想念,泰迪熊则表达着永恒的陪伴。

登山圈中,在8000米以上有一条**:见到需要帮助的人,先得自己保命,一般不会救别人。因为你给他氧气,你自己会死掉,你给他食物,也只是让他多受几个小时的罪,结果一样。

在攀登珠峰的过程中,人类留下了无数

那些依旧躺在珠峰上的尸体,证明着人类是如此渺小,又或者,是如此伟大。

首先,奥林匹克圣火自1936年柏林奥运会传递以来,已经走遍了世界各大洲,其所承载的奥林匹克和平、友爱、积极的精神也得以广泛传播。尤其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火炬传递时,奥运圣火第一次来到了海下,实现了水中传递。然而奥运圣火从来没有到过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因此,奥运圣火成功登顶珠峰,本身就是奥运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其次,中国人向世界实践了自己的承诺。早在2001年申奥之际,中国申奥代表团就向国际奥委会和世界人民庄重承诺,如果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办,将会把奥运圣火带到世界海拔最高的珠穆朗玛峰。这一承诺让所有人为之心动与叹服,奥运圣火象征着人类崇高的奥林匹克精神,而珠穆朗玛峰象征着大自然的圣洁和人类开拓进取的精神。因此,圣火与珠峰的结合,其实是奥林匹克精神、大自然与人类三者的结合,因而是神圣而伟大的。

第三,展示了中国登山队员的风采和精神。珠穆朗玛峰海拔高达8844.43米,到目前为止已经登顶的人少之又少,并且即使是徒手攀登已经很是费力,此次要携带奥运火炬上珠峰,其难度可想而知。然而中国登山队的队员们历经2年多的准备,经历了种种艰辛与考验,牺牲了许多本可悠闲的时间与生活,日日与大山为伴,最终成功地让奥运圣火在珠峰放出耀眼光芒。这一刻,人们还看到了中国登山队员们的身影,他们用顽强拼搏的精神,和坚韧的能力。

三、珠穆朗玛峰的图片+简介

http://image.baidu**/i?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fm=ps&word=%D6%E9%C4%C2%C0%CA%C2%EA%B7%E5

珠穆朗玛峰是喜玛拉雅山脉的主峰,海拔8848.13米,29,029英尺,是地球上第一高峰,位于东经 86.9°,北纬27.9°。地处中尼边界东段,北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治区的定曰县境内,南坡在**王国境内。藏语名称:Chomolungma,意为“神女第三”;**名称:Sagarmatha,意为“天空之神”;西方称呼:Everest。

珠穆朗玛峰山体呈巨型金字塔状,威武雄壮昂首天外,地形极端险峻,环境异常复杂。雪线高度:北坡为5,800~6,200米,南坡为5,500~6,100米。东北山脊、东南山脊和西山山脊中间夹着三大陡壁(北壁、东壁和西南壁),在这些山脊和峭壁之间又分布着548条**型冰川,总面积达1,457.07平方公里,平均厚度达7260米。冰川的补给主要靠印度洋季风带两大降水带积雪变质形成。冰川上有千姿百态、瑰丽罕见的冰塔林,又有高达数十米的冰陡崖和步步陷井的明暗冰裂隙,还有险象环生的冰崩雪崩区。

珠峰不仅巍峨宏大,而且气势磅礴。在它周围20公里的范围内,群峰林立,山峦叠障。仅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40多座,较著名的有南面3公里处的“洛子峰”(海拔8,516米,世界第四高峰)和海拔7589米的卓穷峰,东南面是马卡鲁峰(海拔8,463米,世界第五高峰),北面3公里是海拔7,543米的章子峰,西面是努子峰(7,855米)和普莫里峰(7,145米)。在这些巨峰的外围,还有一些世界一流的高峰遥遥相望:东南方向有世界第三高峰干城嘉峰(海拔8,585米,**和锡金的界峰);西面有海拔7,998米的格重康峰、8,201米的卓奥友峰和8,046米的希夏邦马峰。形成了群峰来朝,峰头汹涌的波澜壮阔的场面。

珠峰留给每个走进她的人的印象除了威严、雄伟外,就是她的严酷无情。多少登山者和科学家已献身于此,留下了无尽的叹息、感慨和追忆。人们在歌声中发出询问:“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是谁留下千年的期盼?难道说还有无言的歌,还是那久久不能忘怀的眷恋!”这歌声与其说是歌唱青藏高原的,不如说是献给珠穆朗玛峰的圣歌。

大自然的探索者面对大海和高山时都会有一种感觉:那片蓝天下的雄浑壮美。“是谁日夜遥望着蓝天”当然是一群渴望大山和大海的人,而珠峰正是经历了沧海桑田变幻,兼备高山大海的地区。1960年,中国登山队王富洲、贡布(藏族)和屈银华从珠峰顶上捡回的八块石头就是来自奥陶纪的石灰岩,4-5亿年前它们出自大海,而今又被高高地抬上了世界之巅。

这种天壤之别的经历真正是一首梦幻曲,远古的呼唤总算有了很具体的内容。在珠峰北侧地带还能找到来自南半球的巨羊齿植物化石,在雅鲁藏布江沿岸还能看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层中的岩块挤压到一起的板块缝合带,这一切均显示整个喜马拉雅山脉连带它的主峰---珠穆朗玛峰都是从遥远的南半球经印度板块推挤,飘洋过海2400公里而来。而在漂的同时,它又因受到欧亚板块反作用力的阻挡,慢慢地抬高升起。虽然在山南山北有很多断层消除了相当一部分地球内部的应力,但最后还是被抬升为世界第一高峰。当然,在抬升过程中也有来自地球内部向上穿越的花岗岩岩浆的顶托也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现在看到的珠峰的“颈部”---8700米的“第二台阶”和顶部都是奥陶纪灰岩,实际上8500米以上就已都是奥陶纪灰岩了。而珠峰的“身体”部分则是来自地球内部的花岗岩和变质岩---片麻岩、眼球状片麻岩,它们都是原始的沉积岩,因为遭到花岗岩侵入和区域的地质事件而改变了原来的性质。在东绒布冰川一侧,人们多看见深灰黑色的**,那就是片麻岩。当人们去西绒布冰川考察时,就会看到大量发**的**,那就是花岗岩。

在大约至今100万年前后,珠峰在升高到现在的高度以后,或者说现有高度以前,在全球气候变冷的冰期时期,就有多次冰川发育的时期。不同时期冰川的规模有大有小,据有关资料显示,喜马拉雅山脉北侧包括珠峰地区,最大的冰川范围也只到达山麓地带,长度数十公里,并不像人们想象的冰川已经把高原盖满了。在珠峰地区,登山大本营所在的绒布寺在不远的河谷中有一道乱石堆起的小丘,东边颜色黑,西边颜色黄,这就是18000年前绒布冰川末端所在的位置。我们就依据这一冰川遗迹命名为:绒布寺冰期。稍后,随着气候变暖,冰川退后到绒布德寺,又在冰川末端堆了一堆小丘,时间大约5000年前,我们叫绒布德寺冰川阶段。现在从5000米开始显现的中绒布冰川就是那时遗留下来的。冰川长度有18公里。自1960年,我们开始考察研究绒布冰川以来,40多年过去了,冰川表面和冰体内部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最明显的是冰塔林的变化。上世纪60年代,中绒布冰川冰塔林从5300-5400米就开始出现,而东绒布冰川只要一拐弯就可以看到冰塔林。现在,中绒布冰川的冰塔林已经上移到5600-5700米才能看见。而冰塔林的高度也从30-40米缩小到20-30米。尽管如此,冰莹玉洁的水晶世界却没有本质的变化。那水晶宫似的冰洞是由冰川内部的排水道被放弃后形成的。一个冰柱顶着一块大石头,而形成的冰桌是由于冰面差别消融形成的。因为被石块盖住的冰块得到保护,减少了消融,所以高高擎起,而周围未受到保护的冰面消融很快而变低。冰桌就这样形成了。

冰塔林是珠峰冰雪世界的代表,也是珠峰地区和喜马拉雅山脉北侧冰川的特色。因为只有在低纬度气候干燥的海拔高度地区,由于太阳入射角度高,太阳辐射从冰川上面直射冰川裂隙,引起从上到下的消融,才能使冰塔林个体高耸、陡峭,冰塔林才能成林。如果缺少任何一个条件,譬如:纬度偏高、太阳入射角偏小、冰川面从侧面开始融化,则形成的冰塔林就不会高而陡峭。只有珠峰北侧才具备前面提到的各种条件,所以冰塔林又高又美。这里的雪线高达6000米以上,因而也是世界山地冰川中冰川位置最高的所在。绒布冰川的末端的海拔高度比欧洲最高峰---阿尔卑斯山的勃郎峰还要高几百米。因此,这里是典型的**性高位山地冰川区。

人们有时在议论珠峰到底有多高?甚至于有人主张要设法穿过顶部的冰雪层去测量**的顶部,这样才算珠峰真正的高度。其实,冰雪也是一种**,只不过存在的时间短暂而已。在南极人们把冰崖都当作一种海岸类型对待,你排除不了它。在北极,有大块地下冰的土地也是陆地的一部分。海水侵蚀冰化了,陆地也少了一块,因此冰作为陆地的一部分是排除不了的。难道在珠峰顶部就一定要排除掉冰雪层的存在吗?不,冰雪的顶部就是真实的珠峰的真正顶部。人们也许会说:“冰雪层不稳定,会导致珠峰顶高度的多变”。这又何足多怪呢?**的顶部的高度就永远稳定吗?任何专业人员都知道,冰雪和**都不是永远稳定的,只不过有量的差别而已。再说,如果珠峰按一些人的设想,测量到了**顶部的海拔高度,那别的山峰高度又如何处理了?假使测量了珠峰**顶峰的高度比乔戈里峰的冰雪顶部高度低?或者说比乔戈里峰的**顶部高度低呢?……又该如何确定谁是世界第一高峰呢?简单一句话,我认为,挑起这一问题并引起可能会产生的争论是没有必要的。(山野**)

作者:高登义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我先后于1966、1975、1980和1984年为国家登山队攀登珠峰和南迦巴瓦峰主持天气预报工作。

气象是登山活动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我把在山地气象方面考察研究的成果应用在登山活动中,制作长(3个月)中(10天)短(1天)期和临近(30分钟—2小时)天气预报,并发表了三篇关于攀登珠峰和南迦巴瓦峰的气象条件和预报的**,也算是为登山界做一点实事。

珠峰山区气候知识主要包括了雨季的起始与结束时间,7000米以上的高空风变化情况以及不同海拔高度的地面风速的日变化情况。了解珠峰雨季的始末时间主要是为了安排珠峰登山计划,登山时间应尽力避开雨季,选择旱季。为了解珠峰7000米以上的高空风变化情况对于从北侧攀登更为重要。根据我国登山家的经验,在珠峰地区登山应选择风速小于6级风的季节。前面提到的气候状况是登山者选择珠峰登山季节的重要气象依据。了解山区地面风速的日变化情况主要是为了每天登山的时间安排。

珠峰北侧地区的雨季时段为6月中旬-9月中旬,其中以7-8月降水量最大。珠峰地区7000米以上高空风速的季节变化主要决定于副热带西风急流带(也称南支西风急流带)的变化,副热带西风急流带所处的位置即是出现大风的位置。据统计,珠峰上空(7000-9000米)的风速在1-3月和11-12月最大,一般不宜攀登。综合上述两个条件,在从珠峰北侧攀登顶峰的登山季节以4月下旬-6月上旬、9月中旬-10月上旬为最好。

统计分析表明,在山区地面风速变化比平原地区的大,而且海拔高度越高风速日变化越大。例如,春季和夏初在青藏高原上,海拔4500米高度地面风速的日变化为海拔1000米高度的4.5倍,在这一高度上当地时间下午2-6时的风速比夜间和上午的风速平均大5.5米/秒。

由此推测,在海拔6000-8000米高度地面风速日变化约为海拔1000米高度的6-8倍,即下午风速约比夜间和上午的风速大7.3-9.8米/秒。有鉴于此,我曾于1975年向中国登山队建议在高海拔地区登山应“早出发,早宿营”。中国登山队自1975年起把“早出发,早宿营”作为登山行动准则之一。在珠峰地区,中国登山队规定当地时间早晨2时出发,下午2点宿营。登山爱好者可根据不同季节和不同海拔高度,自己确定“早出发,早宿营”的时间。从原则上讲,海拔高度越高,出发和宿营的时间越早,春季和秋季的地面风速日变化较大,应尽可能提早,夏季地面风日变化小,可以少提早一些时间。

在珠峰山区活动,除了上述很重要的气候知识外,了解一些珠峰山区天气知识也很必要。掌握好这些天气知识,除了有助于登山活动外,也会学习到丰富多彩的气象知识。

这是珠峰北侧的特殊天气现象。在一般山区,往往盛行日变化显著的山谷风。在一昼夜中,下山风和上山风交替出现的现象叫山谷风。一般来说,上山风又叫谷风,空气由山谷向山坡流动;下山风又叫山风,空气由山坡向山谷流动。形成山谷风的原因主要是山谷中下垫面与山谷中大气接收太阳辐射能力不同而形成山坡上空气温度及山谷中同高度上大千温度的差异。一般说来,当地时间正午后至午夜前为山风,其它时间为谷风。

在珠峰北侧,由于在海拔5300-7000米主要为冰雪表面,日出后的冰雪表面气温仍然低于山谷中同高度的大气温度,因而几乎昼夜盛行下山风,这种因冰川分布而形成的下山风又称作冰川风。冰川风在当地时间下午2-6时最强,在离地1000米以下的风速平均可达10米/秒,阵风达到7-8级。

一般来说,高山地区河水流量的日变化主要决定于冰川融水量的日变化,而冰川融水量的日变化又主要决定于气温的日变化。春夏秋三季日出后,当阳光照射在冰川表面时,冰川逐渐消融,流水汇入河谷,增大了河水流量。在珠峰绒布河水流量中,67%左右来源于冰川融水。因此,高山河流的河水流量都在正午前较小,午后至傍晚最大。

在高山地区,云与天气变化有一定关系。有经验的登山者可以从云的形态变化推测短期天气的变化,特别是在珠逢北侧地区登山时,珠峰特有的“旗云”变化与天气变化联系紧密。

所谓“旗云”是指在珠峰顶端不断生成的对流性的“积云”,受强烈的高空风影响随风飘动,远望宛如一面旗帜挂在峰顶上的特殊天气现象。

观测研究表明,珠峰顶端出现的“旗云”绝大部分是自西向东飘动,但当特殊天气**来临时,“旗云”也会自东向西飘动。

从多次制作攀登珠峰的登顶天气预报中我们知道,珠峰顶上的“旗云”的确可称作“世界最高的风向标”。

首先,从珠峰“旗云”飘动的方向可以判断珠峰顶高度附近(海拔8000-9000米)的风向;其次从“旗云”顶部起伏波涛的形态可以估计高空风速的级别大小。

如果“旗云”自西向东飘动,云的顶部平而光滑,并在离开峰顶后云顶高度逐渐下降或是云的顶部起伏波动剧烈。高空西风风速在每秒17米以上,当日不宜于7000米以上的登山活动。

如果“旗云”自西南向东北飘动,云的顶部起伏波动大,而且在离开峰顶后云顶高度逐渐上升,表明高空风速不超过15米/秒,当日还可以在7000米以上登山活动。但一天后会有高空西风槽来临,大风伴随降雪发生,2-3天内不宜在7000米以上登山活动。

如果“旗云”自东向西飘动,表明高空有偏东风气流,未来1-3天内会有印度低压来临,带来大雪伴随小风的天气,一般不宜在7000米以上登山活动。然而在珠峰北侧,对于熟悉登山地形和路线的攀登者,也可以利用这种小风而气温高的天气,在8500米以下登山,因为从北侧攀登对登山者最大的威胁是大风。

如果在珠峰顶端的云量很少,没有形成“旗云”,而且云几乎垂直向上,表明高空风小于15米/秒,宜于在7000米以上登山活动。如果在珠峰顶部附近有荚状高积云,表明在峰顶附近大气层结构稳定,高空风不大,也宜于7400米以上的登山活动。

珠穆朗玛峰图片和高峰照片大全图片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