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已退出北约的5个国家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北约成员国名单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退出北约的七个国家
1、退出北约的七个国家分别是法国、拉脱维亚、斯洛文尼亚、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和立陶宛。
2、1965年,法国选择退出北约,并将其军事力量从北约中撤出,这也导致了法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受到影响。拉脱维亚是第二个退出北约的,2003年,拉脱维亚宣布退出北约,随后斯洛文尼亚、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和立陶宛也相继退出北约。
3、退出北约后,这七个将失去北约的**及军事保护,他们在国际事务上的话语权也会受到影响。此外,退出北约后,这七个的影响将大大减弱,他们在国际**中的地位也将受到影响,而且他们也将失去北约的**及军事保护。
4、1949年4月4日,美国、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加拿大、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意大利12国在华盛顿签订北大西洋公约。公约规定,缔约国任何一方遭到武装攻击时,应视为对全体缔约国的攻击。8月24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条约经各国陆续批准后开始生效。
5、1952年2月18日,希腊、土耳其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6、1955年5月6日,联邦德国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7、1982年,西班牙正式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8、1990年7月,北约第11届首脑会议在伦敦宣布冷战结束。
9、1991年12月,北约在罗马首脑会议上决定与部分中东欧国家成立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
10、1994年1月,北约布鲁塞尔首脑会议通过了与中东欧国家以及俄罗斯建立“和平伙伴关系”计划,12月开始向波黑派出维和部队。
二、已退出北约的国家名单
1、从北约成立以来,只有一个退出了北约,即俄罗斯。俄罗斯于2014年3月3日正式退出了北约。
2、北约成员国由美国、加拿大、挪威、冰岛、芬兰、瑞典、丹麦、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西德、意大利、英国、爱尔兰、葡萄牙、希腊、塞浦路斯、匈牙利、捷克共和国、斯洛伐克、波兰、罗马尼亚、乌克兰、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马其顿、阿尔巴尼亚、白俄罗斯、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和土耳其组成。
3、北约是一个具有强大力量的**和军事组织,旨在促进成员国之间的合作,保护成员国的共同安全利益。北约的主要任务是支持和强化成员国的国防能力,维护和捍卫成员国的安全,以及促进成员国之间的军事和**合作。
4、2022年5月16日,瑞典政府正式决定向北约提出加入申请。瑞典加入北约的意向声明将在近日提交北约。
5、2022年6月29日,北约**正式邀请芬兰和瑞典加入北约。芬兰和瑞典5月申请加入北约。加入这一军事组织需要获得30个北约成员国一致同意。土耳其先前反对吸纳芬兰和瑞典,除非这两国满足土方的安全诉求。28日,土耳其一改立场,对瑞典和芬兰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进程“开绿灯”。
6、当地时间2022年7月5日,北约组织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与芬兰外长哈维斯托及瑞典外交大臣林德在北约总部布鲁塞尔正式签署了芬瑞两国加入北约组织议定书。按照程序,这份议定书随后将交由北约现有的30个成员国批准。
7、2023年3月27日,匈牙利国会批准芬兰加入北约。2023年4月3日,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表示,芬兰将于4月4日加入北约。芬兰正式成为北约第31个成员国。
8、当地时间4月4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北约总部举行的北约外长会上,芬兰正式加入北约,成为其第31个正式成员国。这也是自2020年北马其顿加入北约以来,北约首次扩容。
9、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三、中途退出北约的国家有谁知道
1966年,法国总统戴高乐为了维护国家**自主和恢复法国的大国地位,摆脱美国的控制,宣布退出美国主导的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法国采取此一举世震惊的行动与当时法国所处的国际、国内背景密不可分:在国际层次上,有美国与法国之间控制与反控制的矛盾和斗争,加之美苏“缓和”的大背景和力量对比的变化下西欧**观发生了变化;法国国内层次上,有共和国**体制大调整和法**事、经济实力的逐步恢复,以及将法国从多年战争战败的挫折感中恢复的需要。同时,在个人层次上,民族主义色彩浓厚的戴高乐总统本人以及他努力推行的法国国家利益至上的思想和长远的全球战略考量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关键词】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戴高乐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推行遏制苏联的战略,于1949年4月4日与加拿大、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意大利共12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结成大西洋联盟,公约于1949年8月24日生效。法国作为《北大西洋公约》的缔约国,是大西洋联盟的一员,承担公约所规定的盟国义务,参加联盟的**机构及其活动。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是大西洋联盟的军事实体,是在1950年**战争爆发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其主要特点是军事一体化。组织机构主要有北大西洋理事会、防务计划委员会、常设代表理事会、军事委员会、国际秘书处等。西欧盟国将其海陆空军事力量置于由美国将军任总司令的欧洲盟军司令部的统一指挥之下。北约拥有大量**和常规部队,是西方重要军事力量。其宗旨是“成员国在集体防务和维持和平与安全方面共同努力,促进北大西洋地区的稳定和福利。”
法国是北约的创始成员国之一,直到1966年法国宣布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之前,北约的欧洲盟军司令部和?**司玖畈慷忌柙诎屠琛? 1958年10月5日,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成立,12月21日戴高乐当选第五共和国第一任总统。1965年,法国拒绝参加北约的军事演习;1966年2月21日,戴高乐在总统府爱丽舍宫宣布法国将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1966年3月,法国宣布保留北约成员国身份的同时,不再参加北约司令部,也不再向北约提供**;3月11日,法国向北约所有成员国政府发出照会,宣布法国决定退出北约组织中的两个一体化司令部(欧洲盟军最高司令部和?**司玖畈浚饬礁鏊玖畈康淖懿恳脖匦氤防敕ü焱痢?3月底,法国发出了另一份照会,宣布1966年7月1日起,法国驻联邦德国的陆、空部队不再受北约司令部管辖,法国人员从北约军事一体化司令部撤出,同时要求北约各司令部的总部在1967年4月1日前迁出法国领土。随后美国与其它北约成员国一起向法国施加压力,但是戴高乐政府拒绝改变立场。1967年3月14日,北约两大司令部最终撤出了法国。
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并不是法国**领袖仓促做出的决定,而是与当时法国所处的国际、国内局势的变化背景密切相关,也与戴高乐本人的奉行的以民族主义思想和全球战略思想为标志的被后人称为“戴高乐主义”密切相关。一、国际背景
1、法国在北约内始终没有得到与英美平等的决策权。
二战以后在欧洲形成了由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控制的北约和华约两大集团的冷战和对峙。北约从成立之初就被美国视为其控制西欧传统强国和遏制新兴的苏联的双重作用。由于当时美国是北约成员国中唯一的有核国家,面对苏联强大和近在咫尺的威胁,西欧国家不得不依赖美国的保护,尤其是其核保护伞的保护。但是戴高乐主政时期国际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两大集团之间开始搞“缓和”,在欧洲境内发生直接的、大**的风险已经减小了,但是美国介入欧洲以外地区的冲突而把欧洲盟国卷进去的可能性却与日俱增,而西欧国家既没有对北约**的指挥权,也没有决定是否动用**的权力。
1958年,戴高乐出于为法国争取与美英平等的主导地位的目的,向美国总统艾森豪维尔和英国首相麦克米伦提出一系列要求,核心就是北约的领导权应该由美、英、法三国掌握,而不是仅由美、英两家掌握。这些要求被英美**所拒绝。此后,法国即采取有限步骤开始了脱离北约军事一体化的进程,逐步从北约部队中撤出法国的军事力量,直至1966年2月21日法国正式宣布退出北大西洋公约军事一体化组织。 2、对核力量的控制与反控制
美国一直反对法国和其它西欧国家研制**,只同意在欧洲部署**,但是控制权在北约手中,北约又由美国人所控制,所以是否使用这些**、如何使用这些**仍然是由美国人说了算。美国为了阻止法国研制**,提出过多种方案让法国“拥有”**,但是其本质无不都是由美国人最终控制核按钮。法国认为这样无法构成西欧对苏联的有效核威慑,始终坚持自己控制和研制**。到肯尼迪担任美国总统的时期,美国更把防止西欧核扩散作为对欧政策的一个重点,还联手苏联对法国施加压力,导致法美矛盾日益激化。
美国核战略的改变也增加了西欧和美国之间关于核保护伞有效性的不信任感。50年代,美国拥有绝对的核优势,美国还无需担心本土遭受核打击,因此艾森豪维尔总统实行“大规模报复”的核战略,当时西欧国家认为美国的核保护伞是可信的。到了60年代初的肯尼迪任期内,随着苏联核力量的长足发展,美国用“灵活反应”战略代替了“大规模报复”战略,是否使用**、打多大规模的核战争的决定权完全在美国人手中,即如果单单是西欧国家遭受核打击,美国的核保护伞有可能不会自动打开;而且,戴高乐认为西欧与美国的同盟关系将有可能把西欧拖入与自己无关,单纯为了保护美国利益的冲突中去。这更坚定了戴高乐建立法国**核力量的必要性和紧迫感。而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是法国此方面行动的巨大羁绊。 3、国际环境走向缓和的大趋势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两极格局经历了1959年美苏戴维营会谈的“缓和”高峰和1962年古巴**危机的紧张高峰,但是总的趋势是两个超级大国都认识到热战最终会导致两败俱伤的后果,都更加理解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的必要性。戴高乐就是在这一国际背景下开启了与东方缓和的大门,1964年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1966年访问了苏联。在他看来,两大集团紧张对峙时,东西欧国家只能向各自的盟主靠拢,而在缓和的背景下,集团意识得以淡化,法国因而能够有推行**自主政策的余地,其它欧洲国家也有更多的行动**,这有助于打破两霸一统天下的局面,实现世界的多极化。二、国内背景
戴高乐当选第五共和国总统后,对国内**、军事、经济等方面都做了很大的调整和**,法国的各方面实力得到了恢复,为推行“戴高乐主义”、实现民族**自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法国当时的国家意识也要求有强有力的**出现恢复法国**自主的大国地位。
在**上,第五共和国的制度建设保证了法国一个强有力的稳定政权,为戴高乐推行自己的治国方略提供了制度保证。第五共和国宪法革除了之前第三、第四共和国**林立议会制的弊端,重新调整了总统、**、议会之间的权力分配,削弱了议会和内阁**的作用,大大扩充了总统的职权,很多问题可以不经过议会讨论而由总统做出决策,**也成为总统的“助理”角色。
军事上,戴高乐任内,1962年3月18日《埃维昂协议》的签署结束了旷日持久、耗资巨大且引起法国国内社会动荡的阿尔及利亚战争,实现了法国的非殖民化,从殖民战争中彻底脱身。此外,1960年2月13日在撒哈拉沙漠成功试爆了第一个原子装置,法国加紧筹建**的核力量。1964年,法国第一批幻影IV型轰炸机开始服役,标志着法国第一代核打击力量的建成。戴高乐因而提出了法国的“大规模报复”理论,为**防务和**外交奠定了基础。
经济上,戴高乐采取了健全财政、振兴经济的做法。面对由于连年殖民战争,法国的财政状况恶劣,贸易发展停滞。戴高乐采取一些措施整顿财政,发展经济,强化法郎地位。其中包括把法郎贬值17.55%,增强法国产品的竞争力,**出口;发行等于100旧法郎的新法郎等等。经济状况的改善为其推行**外交政策提供了必要的财政和经济手段。
法国二百余年来始终是世界强国之一,但是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经历使得法国人充满失败感和薄弱感。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全国的青壮年大批牺牲,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1940年,法国战败投降,这都给法国人留下了严重的心理创伤。尽管二战后法国是战胜国的一员,但是法国的**和人民都明白,法国是借助盟国的力量获得解放的。二战后接踵而来的印度**战争和阿尔及利亚战争的失败以及大批殖民地的**更加重了法国人民的羞辱感。因此,作风强硬的戴高乐的上台得到了大部分法国人的支持,而戴高乐的思想、战略和政策都是以恢复法国的尊严为目的的,这就契合了当时法国的国家意识。三、个人背景
戴高乐是一位战略家,被尼克松评价为胸怀世界全局有战略思想的巨人,怀有一套比较完整的全球战略,即打破美、苏两极格局,实现世界多极化。维护民族**和法国的大国地位。发展**的核力量,坚持**防务。对美国既联盟又**,对苏联既坚定又对话。建立以法德为核心、排除英国、以法国为领导的“欧洲人的欧洲”。扩大在第三世界的势力和影响,保住非洲,插足中东,重返东南亚。他的战略思想被称为“戴高乐主义”。
他继承了法国的民族主义传统,认为民族利益高于一切,追求民族利益要超越任何社会制度和政权分歧。因此民族利益在戴高乐的**决策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戴高乐认为法国是“伟大”的,伟大是法兰西民族存在的理由,他认为“在任何时代,法国出于天性要完成‘上帝的伟业’,传播**思想,做人类的旗手”,因而把法国的未来的人类乃至世界的未来联系起来。因此他要竭力维**国的大国地位,这就需要法国具备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因此,戴高乐把拥有**的核力量看作恢复法国大国地位的象征和手段。同时,为了维护大国地位,也必然地要维**国的**。戴高乐的**政策表现在拒绝屈从或依附于任何一个超级大国,同时必需保证法国的决策和采取行动的完全**。综上所述,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是有其国际、国内和**性格三个层次复杂背景的,是时代的综合产物。从其结果来看,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并不意味着法国退出西方联盟,而是摆脱了对美国的依附关系,恢复了**的大国地位,在美苏两强争霸、两极对峙的**格局中为自己争取了更大的活动空间。参考文献1、《战后法国外交史(1944-1992)》,张锡昌周剑卿著,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2、《大外交》,亨利•基辛格著顾淑馨林添贵译,海南出版社,19983、《国际关系史》,袁明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简明国际关系史》,肖月朱立群主编,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5、《希望回忆录》第1卷,戴高乐,巴黎普隆出版社,1970亲,要采纳哟!(*^__^*)嘻嘻……
OK,关于已退出北约的5个国家和北约成员国名单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