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沂蒙山小调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沂蒙山红色教育基地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一、沂蒙山小调(原唱)
1、沂蒙山小调(原唱)是歌唱家张凤英。
2、《沂蒙山小调》是一首山东省的经典民歌,是带有山歌风格的小调,诞生于山东沂蒙山望海楼脚下的费县薛庄镇上白石屋村,前身是1940年李林谱曲、阮若珊作词的《反对黄沙会》。
3、沂蒙山小调,是一首由李广宗、王印泉、李锐云修改记谱,于文华和朱之文等演绎过的山东省的汉族民间歌曲。该曲以歌颂家乡为主题,被**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中国优秀民歌。
4、《沂蒙山小调》歌词:“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青山那个绿水哎多好看,风吹那个草低哎见**。高粱那个红来哎豆花香,万担那个谷子哎堆满场。咱们的**党哎领导好,沂蒙山的人民哎喜洋洋。”
5、沂蒙山的民歌,沂蒙山的历史和文化,悠远而古老。
6、走进沂蒙山区,这首沂蒙山小调在山里,在田间,四处回荡,这首歌沂蒙山的百姓已经传唱了六十年,六十年里《沂蒙山小调》已经成了沂蒙山的代名词,人们认识沂蒙山,就是从听了这首沂蒙山小调开始的。
7、在沂蒙山,老百姓个个都能唱上几句民歌,姑娘们聚在一起,最快乐的事就是唱上几首歌,歌词既有祖辈上传下来的,也有现编现唱的。沂蒙山里的歌,真实记录了百姓的劳动和生活。
二、沂蒙山小调歌曲原唱
1、歌曲《沂蒙山小调》的原唱是张凤英。
2、张凤英,女,汉族,山东临沂人。“新沂蒙新红嫂”沂蒙民歌领军人物,山东音乐家协会会员,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师从于中国音乐学院著名声乐教育家王士魁教授,**文化管理干部学院声乐系师从著名歌唱家单秀荣老师。
3、张凤英参加了大型电视连续剧《沂蒙》的拍摄,在大型风情歌舞《蒙山沂水》中担任主要角色,此活动被评为国家艺术最高奖“荷花奖”、山东省“五个一”工程精品奖,在临沂市重点剧目《沂蒙情》中担任领唱。
4、《沂蒙山小调》是一首山东省的经典民歌,属于小调。诞生于山东临沂沂蒙山望海楼脚下的费县薛庄镇上白石屋村。它的前身是1940年由驻沂蒙山区抗大文工团团员李林和阮若珊等人采集创作的《反对黄沙会》。
5、《沂蒙山小调》源于沂蒙山区的花鼓调,《沂蒙山小调》与《**》被**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两首民歌,蜚声海内外;“沂蒙好风光”也逐步渗入到人们的心灵中,成为沂蒙大地的主题形象。
三、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的体裁是“小调”还是“山歌”
1、《沂蒙山小调》是带有山歌风格的小调。
2、 1940年正值**战争的艰苦岁月;沂蒙**根据地建立不久,日寇经常‘扫荡”,以**临沂专员张里元为首的顽固派也时常****根据地。他们利用当地**势力——黄沙会,与我**军民对抗。为扫除**障碍,我费东工委和行署,向黄沙会会员做下大量艰苦细致的**教育工作,但由于**派的严密控制,都未能奏效。最终,我军不得不决定使用**解决。当时抗大文工团的任务就是以文艺宣传为**,积极配合这一行动,全团一面在前线开展对敌人的**攻势,一面深入到黄沙会最盛行的沙沟峪、马头崖等地召开干部群众座谈会,进行调查研究和宣传教育,同时搜集创作素材。《沂蒙山小调》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在上白石屋村一间筒陋的民房里创作—出来的。歌曲一经传出,就以其通俗、易懂、生动的歌词,美妙动听的曲调,很快传遍了鲁中、鲁南、滨海、胶东、渤海各**根据地,受到了广大军民的普遍喜爱。以后又流传到华北、东北各**根据地。
3、后来,人们根据形势的不断发展,又对歌词内容相继作了修改、充实和完善,渐渐撇开了反对黄沙会的词句,换上了**救国,**投降的内容,给它注入了更强的时代精神。建国以后,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经过群众的不断加工修改,保留了原作的前两段歌词,第三段成为新词,方成今日的歌颂沂蒙山区风光的民歌——《沂蒙山小调》。多年来,《沂蒙山小调》已成为老区人民发展经济、开拓进取的强大动力,激励着90万多费县人民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四、沂蒙山小调诞生于哪个县
1、《沂蒙山小调》是一首山东省的经典民歌,属于小调。诞生于山东临沂沂蒙山望海楼脚下的费县薛庄镇上白石屋村。它的前身是1940年由驻沂蒙山区抗大文工团团员李林和阮若珊等人采集创作的《反对黄沙会》。
2、《沂蒙山小调》与《**》被**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两首民歌,蜚声海内外;“沂蒙好风光”也逐步渗入到人们的心灵中,成为沂蒙大地的主题形象。
3、朱之文-于文华在2011年3月央视星光大道比赛里的合唱超级清爽好听,2011年8月28日CCTV4《中国文艺》周末版朱之文专场**里、及2012年央视元宵晚会,他们的合唱也一样清爽好听。
4、于文华嗓音清亮,而农民歌唱家朱之文唱的如金属般质感,在男歌唱家群体里极其罕见,非常好听。
5、俩人后来又合唱几次,使它随朱之文的走红而很受全国听众喜欢,并在山东更流行,而且一般使用朱之文唱词版本。
五、沂蒙山小调是大调还是小调
1、《沂蒙山小调》是一首山东省的经典民歌,属于小调。诞生于山东临沂沂蒙山望海楼脚下的费县薛庄镇上白石屋村。它的前身是1940年由驻沂蒙山区抗大文工团团员李林和阮若珊等人采集创作的《反对黄沙会》。
2、1953年秋天,山东**文工团要到青岛、烟台一带巡回演出。在准备演出曲目的时候,时任文工团副团长李广宗,乐队指挥李锐云,研究组组长王印泉三个人商议,要给早在渤海军政文工团时就以擅唱民歌出名的女高音演员王音璇,增加一首民歌风味浓郁的歌曲。
3、他们对已经搜集到的民歌进行了一番筛选,最后选中了一首山东民歌。认为它曲调优美,节奏明快,只是歌词不够完整,只有两段,给人有头无尾的感觉。于是由李锐云、李广宗、王印泉三个人重新记谱,在已有两段歌词的基础上又补写了两段歌词。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沂蒙山小调和沂蒙山红色教育基地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